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國數據”為全球大氣環境監測作貢獻

——記星載大氣成分遙感探測載荷研發團隊



2024-06-03 09:34:24 中國科學報   作者: 王敏  

熊偉(右一)在指導研究生設計。齊瓊/攝

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是制約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因素,事關國際社會共同利益,也關系地球的未來。

在安徽合肥西郊風景秀麗的科學島上,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安光所)有一支隊伍,數十年來,潛心研制星載大氣成分遙感探測載荷,有力填補了我國在大氣成分數據方面的空白與不足,保障了“中國數據”的自主可控和真實可靠,為環境監管治理和氣象氣候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提升了我國在環境外交中的話語權。

“近期獲得中國科學院科苑名匠團隊的榮譽稱號,是對我們工作非常大的激勵和鼓舞。”團隊負責人、安光所副所長熊偉告訴《中國科學報》。

首獲第一手“中國數據”

衛星載荷,就是衛星上裝載的實現特定衛星任務的儀器或設備。它相當于一臺高分辨率“太空相機”,可以給大氣“拍照”,獲取大氣成分數據。

“每一種氣體都有獨一無二的光譜信息,如同人的指紋。研究人員首先通過載荷獲取這種‘指紋信息’,分析出它是什么氣體,再根據光譜的深淺變化反演出氣體濃度變化,最終準確評估氣體的狀態及其影響。”熊偉說。

大氣環境除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與國家的環境外交有很重要的關系。

熊偉介紹,很長時間里,我國對污染氣體和溫室氣體的監測,比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依靠歐美及日本的衛星數據。因此,在很多環境污染問題上,中國顯得相對被動,很難有發言權。

2018年5月9日,我國首顆高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高分五號01星成功發射。衛星上搭載了6臺有效載荷,其中3臺由熊偉團隊研制。這3臺載荷使得我國從此可以定量獲得空氣質量變化、污染氣體分布輸運的數據。

隨后,針對我國對大氣成分數據的迫切需求,熊偉團隊多次承擔了高分專項、空間基礎設施等重大專項中高分五號02星、環境減災二號衛星以及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等16顆衛星、多類型20臺/套載荷的研發。

“這些載荷對中國獲取、分析全球大氣環境數據,最終發布‘中國數據’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我國增強氣候變化監測、環境監測、應急減災等方面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撐。”熊偉表示。

將載荷“搬上”衛星

2011年12月,熊偉團隊首次承擔高分五號01星載荷研制項目,正式邁上航天載荷的研制征途。“研發的設備能跟隨衛星上天,這是科技工作者的榮耀。”熊偉說。

在此之前,他們一直在研發地面探測設備,并取得了諸多成果。這為航天載荷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衛星載荷研制最大的難點在于提高精確度。“比如,目前二氧化碳濃度已達420ppm,而它一年的變化量只有1ppm,載荷首先要在萬米高空上‘拍到’1ppm這么小的變化量,然后測算出它變化了多少,技術上的挑戰是非常大的。”熊偉說。

不同于一般項目,航天項目都設有嚴格的時間節點。“時間緊、任務重,是研制的另一個難點。所以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熊偉說。

同時,把衛星載荷這些“大家伙”從實驗室“搬上”衛星,還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在進入發射場前,還會進行震動試驗、高低溫試驗等整星試驗。

最重要的是,航天項目不可返工,必須一次成功。為確保衛星載荷“零差錯”,他們在載荷上裝載了一個定標裝置,這相當于一個秤的砝碼。

“我們把太陽當成一個標準源,通過比對載荷觀測太陽的變化,計算出載荷的衰變,進而修正載荷的觀測數據。”熊偉說。

一點點探索,一點點解決……熊偉帶領團隊,攻克了空間外差超光譜技術、痕量差分光譜探測技術、多角度偏振探測技術等多種關鍵技術,解決了在軌高精度定標及定量化應用等技術難題。

年輕的力量

2009年,在科學島上攻讀研究生的路美娜加入了熊偉團隊。在導師的指導下,她擔起讓載荷“成像”的任務。

“簡單來說,就是讓載荷給大氣‘拍照’,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對電信號進行采集及傳輸。”路美娜說,原理說起來都清楚,但實施起來卻無從下手,只能靠自己不斷嘗試、調試。

路美娜已記不清自己花了多長時間、經歷了多少次失敗,但一直記得載荷傳出圖像那一刻的感受。“真的特別激動。”

如今,路美娜對各種類型的載荷“成像”都輕車熟路。“做科研最重要的是獨立摸索,在過程中積累經驗,相信付出就會有收獲。”她說。

凌明椿也是從研究生階段進入團隊的。“老師們很注重對我們的培養,敢于放手讓大家嘗試,我們也得以迅速成長。”

2017年12月,熊偉團隊承擔高分五號02星4臺載荷的研制工作。與01星不同,這次項目管理單位提出了“一步正樣”的要求,即衛星載荷研制階段直接從原先的原理樣機、工程樣機、初樣、正樣調整為正樣。

這給團隊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彼時,路美娜、凌明椿等年輕力量挑起了大梁,他們站在前輩的“肩膀”上,一年時間內迅速研制出4臺衛星載荷。

熊偉介紹,衛星載荷研制涉及光學設計、機械設計、電子學設計、軟硬件開發、數據反演等多學科內容。目前,團隊擁有固定成員30多名,平均年齡35歲。團隊先后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航天貢獻獎等多個集體榮譽和個人獎項。

在熊偉看來,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把一件原本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做成了,滿足了國家的需求,這便是做科研最大的樂趣。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發展相關載荷技術,力爭為我國環境、氣象、資源、遙感等領域的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熊偉表示,目前,他們正在研制兩臺裝載在“大氣二號”衛星上的載荷。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全球大氣環境監測,“中國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