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山西歷史上延續多年的煤改路,不難看出這是件多么難的事兒。不同于河南,也不同于貴州,“煤老大”山西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在全國無疑最突出、最嚴重、最典型,而該省的煤改也成為我國煤改的"縮影"。
山西省山陰縣馬營鄉安平煤礦礦長王賓越來越焦慮。
2007年,他收購的這個年產量30萬噸的煤礦,不但沒有利潤可言,反而每月都在虧損,"收購之后,就停產了,它已經成了燙手山芋,不能做大做強的話,就得關閉。"
不僅如此,王賓還要面對被同煤集團收購的壓力。
2008年9月,山西省政府出臺了《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實施意見》,規定2010年前年生產能力未能達到300萬噸的煤炭企業,將被取消資源開采權。2008年10月中旬,國家下達《"十一五"后三年關閉小煤礦計劃》,明確要求到2010年全國產能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壓減到1萬處以內。
兩份文件決定了安平煤礦的命運,沒有產出的煤礦要維持停產狀態,每月凈投入就要二三十萬,"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王賓說。
然而,"投奔"同煤的路似乎并不那么順利,3月16日,同煤集團(下稱同煤)相關工作人員王有明告訴《能源評論》:"由于省里剛剛下達通知,安平煤礦收購工作暫時擱淺了,原因現在還沒辦法透露。"王有明說,現在,整合情況比較復雜。
這個消息,讓王賓的心又揪了起來。
煤掮客的黑色9月
2005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西后,在回京的飛機上,詢問國家發改委官員:煤炭行業能不能可持續發展?你們先研究一下山西。
2006年6月16日,國家發改委拿出了《關于山西能源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建立煤炭開采綜合補償機制、完善資源型企業稅費制度,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利益分配關系"。
作為產煤大省,高產量,高出口量,再加上高揚的煤價,山西總是在煤上做出大文章。但是經濟危機的到來,打亂了這一切。
戲劇性變化的分水嶺是2008年9月煤價的轉向:9月以前,煤價最高峰時,秦皇島港的動力煤價最高達到1000元/噸,交清資源稅款和"六證"齊全而獲準生產的小煤礦仍然獲利豐厚,在面對大型煤企收購時具有很強的議價能力。但9月之后,煤價開始下行。加之國家的政策壓力,壓制了小煤礦的議價能力,也讓煤掮客體會了"黑色9月"的苦澀。
"與此同時,山西加大了小煤礦整改力度,讓小煤礦被迫退出市場。"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研究員李朝林說,"目前煤炭資源價格較低,而煤價又處于一個快速上漲期,所以各大煤炭企業集團都在大力推進資源并購,為長遠發展儲備資源。"
"(同煤)收購小煤礦,主要看中的是資源。"魏建功,同煤集團煤炭生產管理公司副經理,這幾年,由于同煤打出集團化路線,他也成了該公司資源整合的談判專家。他說,"原來是我們(同煤)上門去找小煤礦,現在是小煤礦上門來找我們。"
作為煤炭上市公司來說,不斷獲取資源是決定其未來發展的主要驅動。國信證券分析師說:"集團資源注入上市公司→集團獲取收購資金→繼續收購資源→再注入",將成為煤炭上市公司發展的主要發展模式之一。
為了快速募集資金,用于收購礦井采礦權和增加集團資產,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山西幾大煤炭企業開始籌劃整體上市。2月9日,山西省政府資本市場辦公室透露,今年將力促同煤等5大煤炭企業整體上市,做大做強山西"煤炭板塊"。
理想與現實的悖論
煤炭讓山西自豪,也讓山西憂慮??v觀山西歷史上延續多年的"關閉小煤窯"道路,不難看出這是件多么難的事兒。
山西煤改的脈絡很清晰:第一次是2003年的技術改革,第二次是2005年的產權改革,到2007年提出資源整合時,已經是山西第三次煤炭領域改革突圍。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安景文告訴《能源評論》,2007年,山西省政府出臺文件,鼓勵國有煤炭集團重組、合并,以提高全省煤炭產業集中度,對私人的小煤礦,則鼓勵采取國有煤企托管、兼并等方式。
當然,延續至今的資源整合改革的效果最好,"之前的技改和產權改革工作,都由于政策不連續,而這又源于領導更迭太快等原因,漸漸被擱置了。"安景文說,"由于技術改革沒有進行下去,也導致山西小煤礦事故一直沒有終止,這也是有直接原因的。"
"關閉小煤礦"的話題,似乎充滿"理想"與"現實"的悖論。
邏輯推理的思路常常是:煤炭是我國經濟發展之能源基礎,其在一次能源的比重已經接近70%。然而煤炭行業的集中度卻一直不高,前二十家特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比不足40%,導致小煤窯野蠻開采,資源浪費嚴重;國家對資源的控制力度不足。因此,以大企業為整合平臺,提高行業集中度可謂勢在必行。
而歷史和現狀是:多數省屬重點企業負擔較重,盈利能力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與此同時,許多鄉鎮小煤礦卻"蓬勃發展",依靠較低的安全投入及人工成本,小煤礦具備了突出的成本優勢,成為名副其實的暴利企業。
在此環境下不難想象:如果沒有"外力"干預,鄉鎮小煤礦的生命力將繼續強于國有重點企業,整合無從談起。
在幾次整改的環境中,小煤礦的生存壓力更大了,它們能做的就是努力擴大產能,盡量跟上政府的節奏。在反復"停產、復產"的過程中,山西煤炭產業形成了比較有意思的結構:國有煤炭企業實力和民營小煤礦的數量可謂旗鼓相當。"所以山西煤改和其他省走的路不太一樣"。李朝林說,"比如河南、貴州等省的煤炭改革,基本以'重組、做大'為主,而山西已經形成了幾家國有大型煤炭企業,所以面對羽翼漸豐的小煤礦,只有遏制,沒有別的選擇。"
高壓之下,成效逐年累積,3月10日,來自山西省煤炭工業局的數據顯示,2003~2008年5年間,全省礦井數量減少46.7%,由4878座減少到2598座。
"削足適履"的對象
"每次經濟危機導致煤炭掉價的時候,都是進行資源整合、集中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的契機。"山西省社科院能源所研究員夏冰說。
"并不是所有的小煤礦都不好。"安景文說,實際上,小煤礦曾經發揮了巨大作用,被稱作調節煤炭供求關系的蓄水池。"在20世紀80年代,所謂'有水快流'時期,國家放開政策,允許私人開采煤礦,一時間,出現了大中小煤礦一起上的局面,全國煤礦有8萬多家,山西就有1萬多家。"其后遺癥就是,國家放松了對環境保護和勞動安全的控制。
安景文說,2003年前,山西98%的煤礦產能在9萬噸/年以下。經過3次大的關井壓產,資源整合,大大壓縮了煤礦個數。很多投資者認為煤礦的生存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為盡快收回投資,都是"今天能產不管明天",不管隱患大小,不顧回采率高低。另一個更讓人觸目驚心的后果,則是全國各地頻頻發生的礦難,一時間,"帶血的煤"成為這輪經濟崛起周期的一個重要關鍵詞。"而每一次大礦難發生后,必然帶來一次長期的整頓。"安景文說。
在這種情況下,大型煤炭企業唯有合力進行產能調控,才可能避免1998年整個產業嚴重虧損困境的重現。"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停產整頓,而這一塊影響全國產量9億多噸,如果停產整頓一個月,將使煤炭行業從供過于求過渡到供求平衡或供不應求。"招商證券的分析報告這樣認為。
整合之后
在不整合就關閉的威脅下,煤礦達成整合意向相對容易,但一具體到實際操作層面,牽涉到利益的平衡,事情就變得非常復雜。
"大家一開始希望能夠進行股份制并購,各小煤礦組成股份公司,小煤礦作為子公司,仍然保有法人資格。"王賓說。但煤老板的提議沒有得到政府方面的認同。
為什么不選擇股份制方式呢?對于清產核資分別入股的煤炭整合形式,煤老板們很難形成共識。"從理論上說行得通,但入股后誰作主?誰說了算?"安景文說,在誠信體系不成熟的當下,對于煤老板來說,投資入股的整合形式實際上并不現實。
而煤礦整合中同樣存在很多細節性的問題。"在整合后,按道理只能開一個井口挖煤,但卻必須承擔合并前的兩個煤礦的承包費用。更為重要的是,花了兩個井口的錢兼并的煤礦。"山西財經大學沈毅剛告訴《能源評論》,"如果只開一個井口,另外一個井里的設備長期不用,就會報廢,坑道也會倒塌。"對于煤老板來說,這樣計算的結果就是,成本大大增加了,但收益并不因此提高。
即便主觀上如此不情愿,煤老板們對于政府推動整合煤炭資源的政策還是非常認同的。在王賓看來,被收購后,至少不用再面臨每月難以為繼的虧損,以及對于復產的遙遙無期的等待。
"同煤計劃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收購兼并等手段,把周邊鄉鎮煤礦整合過來,但現在還不到時候。"王有明說,同煤現有6800萬噸產能,加上在建項目,"十一五"末完全可以達到1.5億噸的省定目標。
煤炭整合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很復雜的工程。"整合不是對礦山一關了事,目的是充分利用資源,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并通過改革理順各方利益。"安景文說,"所以我一直認為山西2008年9月至今的煤改與2007年有著明顯的區別,那就是政府不再一味關閉小煤礦,而是希望通過整合小煤礦,讓做得好的大企業理順小煤礦,這根本的區別就是在于有助于行業的良性發展。"
盡管煤炭整合至今仍在艱難前行,并且伴隨著各種問題,但無論如何,在市場作用、政府引導、企業主動的狀態下,山西的煤炭改革已經向合理利用礦產資源邁出了一大步。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