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在哥倫比亞卡利開幕。會上,一份報告表明,自2020年以來,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土地和水域面積僅增長了不到0.5%。這樣下去,人類很難實現到2030年有效保護和管理至少30%的陸地和內陸水域、海洋和沿海區域的目標。
“過去4年我們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還不夠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Inger Andersen說。
2022年,各國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達成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以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其中包括到2030年有效保護和管理至少30%的陸地和內陸水域、海洋和沿海區域,即“30×30”目標。
這一目標被視為避免世界各地生態滅絕的最低保護量,意味著需要將已保護土地面積大約翻一番、將海洋保護區面積增加兩倍。而現在全球的情況遠落后于“30×30”目標計劃。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統計,目前17.6%的陸地和內陸水域以及8.4%的海洋受到正式保護。要想實現“30×30”目標,陸地保護方面需增加巴西和澳大利亞總面積大小的區域,而海洋保護方面則需要將印度洋大小的區域保護起來。
除了保護的總面積不達標外,還有其他問題需要解決。比如,有1/3的地區被認為缺乏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護區未包括某些類型的生態系統,尤其是在深海。此外,大部分保護區之間互不連接,因此只有一小部分得以被評估,以了解保護措施是否有效。
“這暴露了全球無所作為的現實。為此,各國政府需要將生物多樣性危機視為緊急事項。”非營利組織“自然運動”的Brian ODonnell說。
COP16上的其他報告也強調了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嚴峻形勢。例如,對樹木生物多樣性的首次全球評估發現,38%的物種面臨滅絕風險。接下來的會議中,各國將就保護區和保護資金作出新的承諾。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