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九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我國發電總裝機總量也已經過半,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也已經超過煤電,新能源產業已然成為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支柱,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和舉措,積極打造“新能源之都”。
誰是“新能源之都”并不好下定論,不過目前長三角已經有常州、蘇州、寧波、合肥四座城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產業“萬億之城”的目標,哪座城市能率先撞線?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來源:特斯拉
沖刺新能源萬億產業
浙江寧波有一條“蹊徑”
浙江寧波,已經將打造新能源產業“萬億之城”作為新的目標。
汽車產業一直以來便是寧波傳統優勢產業,也是重點打造的萬億級產業集群。面向來勢洶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寧波也正加快推進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布局,加速駛向萬億級“新能源汽車之城”。
寧波發布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高于GDP增速2個百分點;在吉利新能源汽車產銷良好的帶動下,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增加值增長11.9%和9.9%,持續高于規上工業整體增速;工業新產品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的增長速度也是遙遙領先,增長達到了145.4%。
在今年4月舉行的2024年第二屆中國(寧波)新能源產業發展論壇上,寧波公布過一組數據,寧波新能源產業已逐步形成光伏、風電、電氣裝備、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材料、節能等一系列新能源產業鏈體系,產值超2000億元。
寧波也先后出臺了《寧波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年)》《關于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車之城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其中提到,到2025年,寧波要力爭培育形成10個以上的新能源整車品牌,把新能源汽車的產量提升到70萬輛以上,占全省比重超過50%,占全國比重超過5%。
雖然2000億元的產值與70萬輛的產量,與上海、合肥等新能源汽車的第一梯隊城市還有一些差距,不過在新能源這條賽道中,寧波還有一條“蹊徑”。
數據顯示,2023年,浙江汽車零部件規上企業達2662家,占全國比重超15%。其中寧波零部件企業占比就達30%以上,相應的產值規模,更是占到了浙江全省的60%以上。形成了新能源汽車、光伏等在內的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在傳統能源汽車時代,寧波零部件企業就是巨頭們多年的好伙伴。這些年,許多寧波零部件企業,包括均勝、拓普、圣龍、華翔等,已經與整車品牌一同在新能源技術路線上布局,一旦這些品牌開始推出更多新能源車型,寧波零部件企業也會一同迎來新的爆發。
新能源汽車年產量有望突破130萬輛
安徽合肥力爭“新能源第一城”
憑借著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異軍突起,合肥已經成為長三角首座新能源產業萬億之城的有力競爭者。
近日,合肥市工信局發布消息,截至10月21日,該市2024年新能源汽車實際產量超100萬輛。從去年全年的74.6萬輛,到今年有望突破130萬輛,合肥在這一賽道中的增長,可以數以倍計。
去年7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合肥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合肥明確提出,將圍繞打造國際一流新能源汽車之都,加強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全鏈條布局,建設新能源汽車發展引領區,到2027年力爭培育一個年營收萬億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合肥為何這么猛?比亞迪也許是最大的功臣。有分析稱,比亞迪約貢獻了合肥超過一半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從比亞迪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合肥比亞迪工廠生產整車近5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全省新能源產量高達56%,這一數據顯示了有一家頭部車企,對于整個城市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打造,具有重要作用。
對于合肥能否成為新能源產業的“萬億之城”,資本們也是給予了諸多助力。今年前三季度,引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項目153個,總投資達1315億元。其中包括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奧托立夫、均勝電子、福耀玻璃等。大眾全球第二研發中心、康寧車載玻璃等一批具有標志性的外資項目也接連落戶合肥。
眾多的項目落地,也讓合肥提出的“2027年力爭新能源汽車產量超300萬輛”這一目標,不再遙遠。
江蘇手握兩張“王牌”
兩城新能源產業產值破7000億元
去年首次晉級成為“萬億城市”的常州,新能源產業也是其晉級的關鍵因素。
如今,新能源已成為常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去年常州新能源產業產值超過7681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近一半;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值分別達到1777億元、1400億元、1121億元。
常州的目標,也不僅僅是一個新能源產業的“萬億之城”。在2023年,常州召開新春第一會上,就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產業規模超萬億元、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到 2035 年,產業規模在 2025 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的“兩個超萬億元”目標。
今年9月發布的《2024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中,常州的新能源產業投資熱度集聚度連續三年居于第一,凸顯了這座二線城市在新能源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
現在的常州,不僅是理想汽車全國最大生產制造基地,也是寧德時代長三角地區最大生產基地,還孕育了中創新航、蜂巢能源、天合光能等一批上下游配套企業的佼佼者。
強勁的產業已經成為常州突圍長三角的主戰場,在剛剛發布的三季度報告上,常州前三季度GDP達7557.87億元,同比增長5.8%。其中,新能源制造業產值增長19.9%,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高達130.7%。
按照這個勢頭,常州誕生首個萬億產業指日可待。
同樣在新能源產業產值已經超過7000億元的,還有蘇州。
作為“最強地級市”,蘇州目前已經擁有3個萬億產業,而新能源產業,則是蘇州勢在必得的第五個萬億產業。
今年9月,蘇州召開了蘇州市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發布了一系列的行動計劃。
首先是《蘇州市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提出到2026年新能源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的宏偉目標,成為繼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之后,蘇州第四個萬億產業集群。
為了進一步細化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路徑,蘇州市還同步發布了《蘇州市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4—2030年)》和《蘇州市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4—2030年)》。光伏產業規劃提出,到2026年全市光伏相關產業產值力爭達到1800億元;新型儲能產業規劃則明確,到2026年全市新型儲能相關產業營收規模力爭超過1200億元。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