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間煤資尋求新出路
中國最大的清香型酒產地山西汾陽近來籌劃新建“杏花村”汾酒集中發展區,計劃借此實現之前30億元的銷售收入翻兩番。在其完成的一期投資50億元中,約一半來自鄰近柳林、中陽等縣的民間煤炭閑散資金。
當地政府稱,目前外地煤炭企業有意向進入這一項目者眾多,受土地所限,將分期進入。
呂梁是山西煤焦主產區之一。去年以來,隨著山西煤炭資源整合的推進,一批煤炭企業及民營資本退出煤焦領域。山西銀監部門去年的一次調查顯示,山西省兼并重組中退出煤炭行業的資金約1400億元左右。
“僅呂梁地區,煤老板手中的錢就有400億元之多:引導好,就可以實現二次創業;引導不好,則會造成浪費和投資方面的扭曲。”汾陽市副市長譚曰文說。
煤炭整合重組開啟"巨頭"時代 "強者愈強"成定局
從山西煤炭重組看煤炭業轉型:"早走比晚走好"
山西下達煤企兼并重組整合礦井關閉計劃 需關1031處
解讀汾陽21位"煤老板"抱團轉型背后的心路歷程“煤與酒的"黑白"結合,既可為煤炭企業轉型提供平臺和項目,也能為汾酒的發展壯大提供支持。”譚曰文說,新建的發展區將民間煤炭企業家所熟悉的煤炭領域的“托管”模式運用到酒領域,很容易被接受。
同樣是長期倚重煤焦產業和重化工業的山西長治市,在煤炭資源整合推進后,也面臨著地方產業的“二次就業”問題。今年初,城南光電子產業園區在這里正式竣工投產,眼下已進入小批量生產的階段。
“這幾年民間煤焦企業聚集了很多資金。LED產品運輸成本并不很大,主要還是技術和資金含量的問題,在內地城市完全有希望做起來。”山西省長治高科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寶劍說。
“地方產業要想轉型,必須依托新技術產生的巨大市場空間來發揮導向作用。”長治市副市長曹惠斌說,“我們設立了一項"種子基金",用20%的國有股份,來撬動80%的民間投資。這種做法實質是政府跟企業一起擔風險,更重要的是讓企業看到政府的決心”。
曹惠斌說,今后這一產業還將吸引更多民間資本,以開放的態度歡迎投資者進入。地處內陸的山西還希望借“煤炭新政”之機,實現民間煤資與傳統品牌的結合。在為“煤老板”搭建食品、旅游、文化投資平臺的同時,鼓勵涉煤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轉產現代農業、再生油脂等非煤產業。
除了參與政府引導的項目外,一些退出煤炭領域的經營人才和巨額資金自主選擇走上“聯合”之路。今年年初,由21家原煤企老板聯合組成的汾陽市煤炭企業轉型發展聯合協會掛牌成立,成為山西首個煤老板以集體形象亮相轉型的組織。
目前,這個協會已經在當地農業、教育、文化旅游和城鄉建設等方面總計投入4億多元資金。61歲的協會發起人孔祥生1993年開始從事煤炭生產經營,他說:“離開煤業,不是事業的終結,而是新征程的起點。”
“減少礦井數量、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只是煤炭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方面。如果大批涉煤資金退出后沒有出路,就不算真正的轉變發展方式。”太原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王靄林說,煤炭資源整合后的后續產業非常重要,適時加以引導才能轉化為新的生產力。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