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統計數字表明,目前自治區煤炭探明儲量為7323億噸,到2015年,內蒙古煤炭產量將達到10億噸,占全國煤炭產能的25%。
如此強勁的礦業發展讓很多人堅信,自治區也許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能源基地。但這個結論伴隨著另一種擔心:美麗的內蒙古草原,難道會因此而消失?
近日,記者帶著這樣的問題采訪了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副廳長趙保勝,他堅定地告訴記者,不會。內蒙古正走著另一條礦業發展道路,這個道路的名字,就叫綠色礦業。
綠色礦業是內蒙古礦業發展的新模式
我區地域遼闊,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礦種類型繁多。目前,已發現的礦種有136種,112種得到開發利用。雖然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內蒙古快速發展的助推器,但全區有300多座礦山存在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影響面積79108.14公頃;相當部分的金屬礦開采造成的廢水、尾礦污染水環境;非金屬礦的開采破壞了地貌景觀,有些切坡已經成為地質災害隱患。
對此,趙保勝說:“內蒙古人民需要現代化,國家也對內蒙古這個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寄予厚望,但是,我們清醒地意識到,絕不能再走粗放型發展的老路。”他告訴記者,發展模式的轉變,是內蒙古自治區近年來面臨的重大課題,作為內蒙古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者,一方面感到壓力大,另一方面也意識到責任重大,所以,在確立了綠色礦山目標的基礎上,內蒙古這些年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力圖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調查、規范、投入三步棋治理地質環境
趙保勝說,由于有新的發展理念,內蒙古在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先走了兩步棋。
一是摸清家底,做基礎調查。自21世紀伊始,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相繼開展了一系列的地質環境基礎調查工作:2001年―――2004年,開展1:50萬環境地質調查,重點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排查;2007年―――2009年,相繼完成全區礦山地面塌陷和尾礦庫調查工作。這一系列的基礎工作,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數據庫,為礦山環境治理的科學規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從法律法規的建設著手,規范礦業權人的行為。自治區于2003年就頒布《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把保護與治理礦山地質環境列為開采企業的法定義務。2008年,自治區開始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促使企業履行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責任。2010年6月,自治區財政廳、國土資源廳聯合下發《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對保證金的管理進行了明確規定。與此同時,關閉小煤礦,淘汰落后產能,為進一步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步,根據實際情況,針對老賬和新賬,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措施。趙保勝介紹說,對于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老賬,自治區加大投入力度,進行治理。從2001年到2009年,用于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投資比以前增加了近40倍,共安排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86個,下達項目資金11.57億元。截至目前,全區礦山企業治理礦山地質環境面積達75.6平方公里,有效解決了礦區塌陷面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問題,有效降低了環境污染。
對于新建礦山,除去事前必須要做環境評估、復墾方案,礦山企業還必須存儲一定數額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趙保勝說:“從現在起,我們絕不能對后人再生成生態環境的新賬?!苯刂聊壳?,自治區54.8%的礦山企業都存儲了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保證金的儲存額已經達到7億多元。
把礦山環境治理納入“十項民生工程”
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自治區的礦山環境治理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被納入重點要實施的“十項民生工程”。
趙保勝告訴記者,2009年9月,自治區就出臺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實施方案》,明確了今后的總體目標,即從2009年到2015年,要投資32個億,全面解決長期以來礦業開發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問題,實現全區礦山地質環境的全面好轉,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機制,形成開發、治理、恢復三者良性循環的內蒙古礦業開發新格局。其中,從2009年到2011年的近期治理目標重點解決危害嚴重、對經濟社會影響較大、涉及民生尤其是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嚴重影響視覺景觀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計劃每年投資6億元,用于自治區確定的7個資源型城市的13個礦山治理區域和42個重點礦區的恢復治理項目。遠期治理目標計劃投入14億元,其中3億元用于7個資源型城市棚戶區搬遷后進行廢棄地的地質環境綜合治理;11億元用于其它33個遠期治理區域和32個礦區的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