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起“明知山有虎,被迫上山行”的悲劇。
8月9日23時10分左右,面對暴漲的河水和“非常大的雨”,吉林省通化市宏遠煤礦的礦工,不想下到地處河邊低洼地段的礦井下,但礦主一句“不下去搶設備就別想拿錢”,這些“生活很困難”的礦工還是選擇了下井,結果這一去,18人就沒有再上來。
礦主可恨,礦工可憐。礦工的可憐不僅在于他們失去了生命,還在于他們的不抗爭、不拒絕下井,他們手里可是有“尚方寶劍”的啊。早在1996年原煤炭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于聯合下發了《關于落實煤礦工人行使安全生產權利的通知》,首次明確煤礦工人安全生產的“十項權利”。2006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中華全國總工會等7部門又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國有重點煤礦安全基礎管理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賦予了煤礦井下職工“十項權利”,明確有“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工人有權不執行”的條款,且“煤礦不得因上述原因扣發職工工資、辭退職工”。把這“十項權利”概括起來,簡單地說就是礦工面對不安全狀態,有“拒絕權”。
逝者不可追,來者更堪重。要用事故來推動安全工作,讓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要注重的是如何落實礦工的“拒絕權”。
要加強對礦工的培訓。知,才能有所行。礦工是權利行使的主體,他們的主動性是落實的基礎。培訓礦工的安全知識,讓其知道什么是“不安全狀態”,知曉隱患的危險性、危害性;培訓礦工的法律法規知識,讓其知道有法律規定有國家政策給他們撐腰、為他們保駕護身,他們可以也應當依法維權。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的現實是,在企業面前、在企業主面前,礦工是弱勢的,他們的抗爭力量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政府為他們撐腰。一是加強對企業的監管監察,不但要監管監察煤礦安全生產狀態,還要監管監察國家安全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在基層的貫徹落實情況,確保包括“十項權利”各種法規制度在礦工中人人皆知;還要監管監察企業的各項分配制度,保障礦工不因履行職責而減少收入。同時加大對煤礦業主和領導人員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利用法律和經濟手段,使他們不敢違法違規指揮生產,強迫礦工冒險作業。
二是建立救助機制。對于礦工因履行自己的權利而受到企業或企業主克扣工資、打擊報復的現象,及時給予有力的救濟。我們應當看到,井下的情況十分復雜,狀態千變萬化,對不安全狀態的認定肯定會有不同的結果。對此,工會組織、監管監察部門、行業主管部門要發揮作用,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為出發點,對礦工進行高效、便捷的救助。如果像目前認定中暑為工傷那樣需經15道關口、三四年的時間,絕大多數的礦工對權利只能是“一聲嘆息”。現在有的國有重點煤礦企業工會成立了仲裁組織,對職工提出的違規違章違紀異議進行重新調查、仲裁,就是一種探索與嘗試,有關部門可以進行調研和推廣。
三是從體制上保障職工敢于履行“拒絕權”。對國有重點煤礦,對管理者除了有法律法規的約束外,還有黨紀政紀的約束,再加上健全的工會組織和較高的職工素質,落實職工的“拒絕權”相對容易一些。落實的難點在于小煤礦和非法礦井。對于非法礦井,必須堅決貫徹國務院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嚴打高壓,堅決關閉,不給其留生存的空間。對于小煤礦,現在一些地方政府探索建立的“煤礦用工中心”,可以視作一條路子。即小煤礦所用礦工,全部由“用工中心”提供,私自招工視為違法用工;礦工與“用工中心”簽勞動合同,與煤礦脫離人身依附關系。如此,礦工履行起“拒絕權”就少了許多后顧之憂。
我國煤炭產業組織復雜,落實礦工的“拒絕權”,也需要解決大量的現實問題。但只要始終把職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辦法總比困難多”。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