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崛起中的泱泱大國,近年來特別熱衷于給自己戴上“世界第一”的高帽。中國社科院8月22日發布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0)》,稱中國在煤炭產量、粗鋼產量、有色金屬生產和消費、汽車市場、電子信息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等穩居世界第一位。而就在同一天,《人民日報》援引全國水電宣傳工作會議透露的信息,我國水電裝機總量突破2億千瓦,成為新的“世界第一”。
傳統“老大”也好,新科“第一”也好,似乎都在印證著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是數據鑿鑿,并非虛言。我國煤炭產量在世界獨占鰲頭早已不是新聞,且產量比排在其后的國家絕對是大距離甩開。正因為有此堅強后盾,高能耗的粗鋼、有色金屬生產等才會一同飆升。由于需求量的有增無減,從去年以來,我們這個煤炭生產大國還變成了煤炭凈進口國。可對于這項冠軍頭銜同時帶來二氧化碳排放量躍居第一等負面效應,不僅國際上備受指責,在國內造成災害也危機四起,觸目驚心。可是,高速運轉下的經濟發展已經勢不可擋,能源告急愈加緊迫,年增約40%的火電需求迫使我國年產33億噸煤炭依然頻頻告急。專家預計,20年后山西省的煤將全部開采完畢。
面對無處規避的污染、此起彼伏的礦難、日益枯竭的資源,用其他能源來代替火力發電是必然選擇。而在這方面,大力發展利用水電是普通人都能想到的常識。如果不是甘肅省南部舟曲發生的特大泥石流慘狀,如果不是今年南北方暴雨頻頻造成壩垮堤潰,大家聽到水電裝機總量躍居世界第一的消息時,一定又會興奮無比,倍感驕傲。從汶川地震發生以來,盡管許多專家一再申明與層層攔截、修建堤壩的眾多水電站建設無關,但是,如此密集地在我國大江大河上游進行“殺雞取卵”式的開發,其對生態、地質破壞的影響,已經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就舟曲縣而言,這個在歷史上以山清水秀、森林茂密而著稱的“隴南小江南”,解放以后先是大面積伐木砍林,后是大力開發礦藏、修建水電站。在泥石流發生之前,13萬人口的舟曲縣竟擁有巴藏15座水電站以及正在施工中的虎家崖14座水電站。而流經全縣的白龍江,已經全部渠道化。誰能保證不是由于過度的建設開發導致植被破壞殆盡,大量洪水無處宣泄而形成泥石流的猛力爆發?
在全國上下對今年兇猛洪水和奪命地質災害的層層反思中,在人們對2012年地球毀滅是否真會應驗的恐懼中,有關部門對水電裝機容量裝機世界第一信息作為好消息來發布,多少令人覺得有些逆憂而上。國家能源局官員信心滿滿地宣布,到2020年中國要實現3.5億千瓦的裝機,保證能源供應結構得到充分程度的改善。同時還以充滿責任感的口吻強調:“如不抓緊開工一批新的水電項目,將難以實現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節能減排目標。”在這樣的決心里,國際責任義務想到了,能源結構調整戰略考慮到了,可就是對眼前接二連三發生的地質災害視而不見,對洪水與泥石流排山倒海般吞噬寶貴生命充耳不聞,對人們將災害的原因紛紛指向江河上游水電的過度開發避而不談。可以想象,十年間再增加70%的水電裝機容量,又得在多少江河兩岸掀起開山炸石、攔江筑壩的高潮。據披露,我國目前仍有1.6萬個諸如舟曲那樣的“地質魔鬼”懸在人們的頭上,如果再增加一倍的話,百姓不知往哪里找逃生之地。
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來替代還占我國能源消耗七成的煤炭,這是一個必然趨勢。作為中國一個普通百姓,沒人會懷疑能源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如今大家只是需要決策部門回答一個問題:那些越來越令人擔驚受怕、防不勝防的洪水泥石流,真的與爭得“世界第一”的水電開發毫無關系嗎?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