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電力設備產業實現著一步步的飛躍。這些逐漸先進起來的設備,保障了國民經濟的順利發展,承載著電力工業振興的光榮與夢想。讓我們將目光投向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集團有限公司(原沈陽變壓器廠),分享這個誕生于解放前、成長于解放后的企業成長經歷。
上世紀50年代
破廠房、舊機床造出大型變壓器
1952年,我國自主生產的第一臺大容量變壓器“五千號”在沈陽變壓器廠問世,結束了我國不能制造大型變壓器的歷史。9月24日,記者撥通了原沈陽變壓器廠黨委書記劉鳳州老人的電話。
今年80歲的劉鳳州依然思路清晰:“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后,軍代表進廠,沈變在廢墟中復產。經過3年努力,企業生產已基本穩定。1951年,廠里接受了國家制造中國第一臺5000千伏安大型變壓器的任務。”
但是,這項任務卻并不容易完成。當時的沈變只能生產鐵道配件和小型變壓器。
條件差是更大的挑戰。我國著名的壓鑄專家宋才飛曾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沈變工作。他說:“當時,廠房偽滿時期遺留下來的設備都很陳舊。廠區大,修有鐵道,但沒有一幢像樣的建筑。后來,辦公樓和大型變壓器車間相繼建立,但生活設施少得可憐。廠區邊上有一棟兩層樓的小型集體宿舍,全部都讓給南方來的技術人員住宿,這已是特別照顧。”1950年,宋才飛全家擠住在一間房子里。工人家屬宿舍是簡陋的平房,條件很差。廠內職工生活十分艱苦,大灶全是高粱米飯。
劉鳳州說,當時條件的確艱苦,但大家都以廠為家,加班加點,甚至吃睡在車間,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
王鳳恩的名字與5000千伏安變壓器緊密相聯。他1948年進廠,從一個破廠房、幾臺舊機床起步,和百十來個工人推動了我國變壓器技術的跨越,成為全國著名勞動模范。
沒有先例,制造5000千伏安變壓器困難多得難以想象。第一道工序就卡住了:變壓器的絕緣筒沒有一個人會做——此前的絕緣筒都是國外的。絕緣紙卷成筒子得用機器,黨支部讓他想想辦法。時任大型變壓器車間工段長的王鳳恩修理電動機是“大拿”(某一方面最有權威的人),開吊車也不錯,卻沒造過機器,但責任心促使他決定完成這個任務。后來一試驗,卷出來的絕緣筒滿身都是褶子。而這種特殊的絕緣材料當時在國內還沒有,是蘇聯支援的。看著成堆的廢料,他心急如焚。一次,他帶著難題回家,見妻子正在熨衣服,就坐在一邊瞅著。瞅來瞅去,他突然起身搶過熨斗就往外跑,妻子在后邊怎么喊他也不回頭。來到廠里,他用熨斗在絕緣紙上一按一推,困擾工廠多年的絕緣紙起泡問題就此解決。
為了“治療”變壓器,王鳳恩還曾在機器旁一蹲就是三天三夜,像醫生把脈一樣,細聽機器運轉的聲音,最終攻克難題。在不具備生產大型變壓器條件的情況下,大家硬是制造出了卷線機、卷筒機、焊接機、伸頸式大臺面沖床、卷管機、脫管機、絕緣筒等機器設備。
經全廠員工共同努力,代表了當年最高生產水平的5000千伏安大型變壓器終于成功下線,被工人親切地稱作“五千號”。“五千號”的容量比解放前產品的容量大了100倍,電壓等級為44千伏~66千伏,意味著我國變壓器制造技術跨入新里程。
“當時大家高興壞了,敲鑼打鼓,開表彰會。‘五千號’等大型變壓器源源不斷地支援了國內20多個省市的工廠、礦山、電站和農村的基本建設,成為官廳水庫、丹東電網、吉林電網和鞍鋼、包鋼、武鋼等國家重點工程的配套設備,還支援了朝鮮、越南、蒙古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的生產建設。”劉鳳州回憶。
上世紀80年代
500千伏變壓器勝過外方產品
新人代代換。上世紀70年代末,王敬大學畢業后,進入沈陽變壓器廠做技術員工作。“我在大學里學的是磁學,來到變壓器廠就被分配到了高壓實驗室,主要工作就是變壓器的設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敬始終對干這份工作充滿驕傲。
當時,世界變壓器的市場還由西門子、西屋等大型公司壟斷著,500千伏變壓器生產技術只掌握在加拿大等少數幾個國家手中,我國的變壓器技術還停留在220千伏的水平上。
是花大錢向國外購買,還是攻克難關自己造?沈變選擇了后者。“設計不是容易的事,當時工程師領著我們幾個人干,找資料、做模具,真是臥薪嘗膽。通過上萬次的實驗,用了幾年的時間,500千伏的變壓器終于制造成功了。”王敬說。當國外大公司有強大的技術和資金支持時,該廠的實驗室卻只能依靠簡單的設備、少到沒有幾頁的資料。獲得了成功,他們有理由驕傲。
1980年,國家批準了“沈變‘50萬伏輸變電措施’工程”改造項目,目的是使沈變全面具備生產500千伏變壓器和互感器的環境條件。1983年年末,該工程完工,沈變具備了批量生產500千伏變壓器、互感器的能力。
原沈變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浩一直堅持500千伏變壓器國產化。1985年9月,葛洲壩電廠需要一臺36萬千伏安500千伏自耦變壓器,與沈變簽訂正式技術協議后仍不放心,同時又向日本某廠訂了一臺,決定把沈變生產的作備品。1986年6月,沈變產品運到葛洲壩電廠調試成功正式運行后,日本的還沒造出來。等到造出來,在系統上試運行不到10分鐘就被擊穿,不能用了。當時,日本產品花了幾百萬美元,而沈變產品只用了幾百萬元人民幣。
朱英浩還說:“曾經有一位用戶,從國外進口了一臺戶外用電抗器,怕壞,所以要求設計一臺型號類似的備用電抗器。他走遍全國,沒有人敢接活。最后找到了我們,我跟他立下‘軍令狀’:按他的要求做,‘先嘗后買’。條件是我敢做,你得敢用。分析、調研、查資料、試驗,兩年后交貨,完全達到了要求標準。他挺滿意,我們的產品售后服務好,又省錢。”
“你敢用,我敢做,相信我,再復雜難做的變壓器類產品我們都做得出來,雙方兩個‘敢’合在一起,我們的民族工業才會得到發展。總花外匯出去買,中國的企業永遠也前進不了。”朱英浩一直堅信這點。
記者了解到,沈變參與的“錦遼500千伏試驗線段及成套輸變電設備”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葛洲壩電廠所用36萬千伏安500千伏自耦變壓器”和“電力變壓器”國家標準項目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年6月16日,江澤民主席到沈變視察時指出:“我曾多次到過沈變,以前的老領導我都很熟悉。最初,沈變只能生產一些小變壓器,后來逐漸發展到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這里有許多職工的心血,是你們努力拼搏的結果。”
進入新世紀
晝夜奮戰造出特高壓變壓器
2009年1月6日,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正式投運。在此后的眾多報道中,許多媒體不約而同地說:這個工程里,見不到外國商標的整機設備。這背后,有國內100多家電工裝備企業參與其中,沈變同樣沒有錯失這個機會。
2009年7月17日,記者在沈變的總裝車間看到,這里已經沒有了白天與黑夜的差別。從7月上旬開始,12名員工晝夜奮戰,成功組裝出中國第二臺向—上±800千伏特高壓換流變壓器。
“在世界特高壓領域技術‘彎道’上,我們在與國際巨頭的競爭中暫時領先。”沈變常務副總經理王昌緒自豪地說。2009年年初以來,沈變制造了6臺百萬伏特高壓變壓器,自主創新能力站上國際同行業高峰。
事實上,國家電網公司提出建設特高壓后,有人認為,目前世界上尚無成熟的商業化特高壓設備,國內企業與國際同類企業相比有差距,在變壓器、可控電抗器等關鍵設備研制上都會遇到嚴峻考驗,在此基礎上直接開發特高壓設備并用于商業化運行,技術跨度很大。
“特高壓沒有明顯的不可逾越的技術障礙。”國家電網公司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得出這一科學結論。
在國家電網公司的鼓舞下,2007年10月12日,特變電工沈變在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啟動了世界最大輸變電產業園建設工程,項目以超高壓和特高壓交流、直流變壓器類產品研制為核心,以新型高壓互感器、套管、高壓開關、國際成套工程等高新技術產品研制為制造基地,建設目前世界上一次性投資最多、生產能力最大、電壓等級最高的工廠。
2008年9月12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授權,由特變電工沈變實施“特高壓變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這是我國變壓器行業唯一的國家工程實驗室。2008年12月19日,特變電工沈變又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幾十年來,沈變的創新能力早已經得到世界同行的認同。新時期的沈變,正以自己獨有的技術,撐起了中國電力“高速公路”的骨架,為中國經濟的下一輪快速發展,打造一個特高壓的“寬帶網絡”。
人們不僅要問,有著驕人歷史和技術底蘊的企業并非沈變一家,為什么在它身上集中出現了如此之多的“首臺首套”并能在特高壓領域繼續取得卓越業績?
記者了解到的一個事實是,沈變首臺特高壓交流100萬千伏安/1000千伏變壓器的研制并非白手起家,早在1998年,它就生產出了15萬千伏安的變壓器樣機,有了雄厚的技術儲備。
“國家政策對特高壓的支持,國家電網公司對設備國產化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國產化工作。”特變電工董事長張新如此說。
今日沈變,仍在進步。“相對45億元的產值,一年365天真的不長,每天24小時真的不夠用。”2009年7月8日,在接受采訪時,沈變制造部的佟美爽快地表達出沈變人的時間觀。今日沈變,1萬多名工人“三班倒”,3個大型裝備車間里的機器保持24小時運轉,正為偉大祖國的電力事業努力拼搏。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