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要利用好當地的優勢資源來發展。然而有時,這樣做未必是最佳選擇。
拿煤炭大省山西來說。埋在地下千萬年的烏金是山西名副其實的優勢資源。但長期以來,山西過于倚重煤炭的資源優勢,反倒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比如環境污染,礦難頻發,等等。
這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與很多因素有關,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計劃經濟時期“全國一盤棋”,很長一段時間山西的任務都是保證煤炭供應,而非進行其他產業的發展,造成一條腿走路的局面。盡管近年來有關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煤炭大省的轉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沉疴不好醫。
山西的前車之鑒或可成為一些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參考。靠山可以吃山,但最好不要只吃山,否則很容易就成了坐吃山空,最后變得無山可吃。
人均GDP即將超過香港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和實行全民免費醫療的陜西榆林,是新興煤城的兩個代表。兩座城市的飛速發展與煤炭有著緊密的聯系。雖然短時間內兩座城市沒有礦竭城衰的危險,但如果不能利用當前的發展契機,走好可持續發展這步棋,今后的路也會荊棘密布。
強調靠山不只吃山,其根本原因在于資源的有限性。在人類歷史上,無數國家與城市的興衰,無不與資源枯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然,這里資源的概念要更廣一些,除了自然資源,還包括人力資源、貨幣資源等。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源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與城市的發展,但也不盡然。
資源上的優勢有時會成為思想上的禁錮,到后來優勢成了劣勢;資源上的劣勢有時反而更能激發人們發展的沖動,最后劣勢變成了優勢。以色列這個國家便是后一種情況的代表。
以色列的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大,氣候干燥,本來農業應該是其劣勢,但以色列人在農業方面包括滴灌技術在內的一系列成就,不僅使其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還使農業成為以色列經濟發展和外貿的支柱產業。
山西省右玉縣是一個距離我們更近的例子。在煤炭大省山西,右玉并不缺煤,但新中國成立之初,這里生態環境惡劣,森林資源嚴重匱乏。結果,右玉人走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植樹造林,補己之短。現在,坐擁10多萬公頃森林的右玉,有了自己厚積薄發的資本。如果把時間倒回去,從一開始便忙著開發煤炭而不去植樹,或許就像外國專家說的那樣,右玉早就不適合人類居住了。
擁有資源優勢自然是很多人羨慕的事,但就好像一個有天分的人一樣,如果不經過后天的打磨,即便有天分,最終也很難成材。資源優勢只是提供了一個發展的便利條件,如何在利用好這種優勢的同時,尋找到一條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一道關于科學發展的命題。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