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的成長有點類似中國的深圳。深圳是改革的春風在的南海邊劃了一個圈。而七臺河卻是新中國的腳步在黑土地上踩了一個點。不過深圳的發展靠得是藍海,而七臺河的發展靠得卻是煤海。深圳的發展是資本的奇跡,七臺河的發展卻是汗水和心血的結晶。
在七臺河市平緩的土地下,蘊藏著復雜的地質構造。在復雜的地質結構中,裹夾著稀有的焦煤資源。“天賜機緣”讓這座城市走過了50余年的以煤興市歷史。不過七臺河的出名還因為5年前曾發生過的一次特大煤礦事故。也就是那一次當地人最不愿再提起的傷痛,讓七臺河市的煤炭大軍實現了“涅磐”。——1958年建立的七臺河礦務局現在已通過改制更名為“龍煤股份有限公司七臺河分公司(以下簡稱”七臺河分公司).5年后的今天,七臺河分公司不僅可以驕傲地說我們做到了安全運行,而且,可以驕傲地向社會展示其在煤炭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創出的奇跡。2009年,七臺河分公司全年煤炭產量實現1200多萬噸,實現利稅30多億元。工作面煤炭回收率達到了97%以上,礦井資源回收率達到了75%以上,成功破解了世界性難題。業內專家認為其已成為我國煤炭資源開采高效利用的典范。
技術創新:“夾縫”中的奇跡
薄煤層開采和高回收率是一個極難做好的事情,被業界稱之為世界性難題。據一些專業網站資料顯示,我國的薄煤層(厚度0.18~1.13 M屬于薄煤層)占煤炭總儲量的20%,煤礦平均資源回收率僅占30%。在某煤炭大省這一指標也只有35%,小煤礦更低僅有10—15%。大量的薄煤層資源被當作剩菜剩飯舍棄,煤炭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七臺河分公司有12座生產煤礦,全公司煤層最大傾斜角度為70°,可采煤層平均厚度僅有0.86米,最薄的煤層厚度僅有0.48米。通常專業人員稱之為線煤,開采難度極高。七臺河分公司由于先天因素,碗里沒有“大魚大肉”可食,這種線煤是他們必須面對的選擇。也正是這種背水一戰的處境,讓他們從“夾縫”中闖出了一條新路。
當記者乘坐罐籠,來到七臺河分公司其中一個煤礦——新強煤礦地下500多米深處的井下時,看到的是新開辟出的采煤隧道。咋一看這條隧道好象是大城市里的地下鐵路,軌道順暢,燈光明亮,一眼望不到頭。在隧道側面的總控室里,執行監控任務的電腦屏幕上清晰地顯示著各個工作層面的實景情況。瓦斯、一氧化碳、煤塵等危險指標成了自動化監控的重要目標。工人等候人車的站臺旁,豎立著一塊塊宣傳廣告牌,上面有制度、安全、提示、警告、鼓勵等多項內容,體現了生命之上、安全第一的管理思想。當記者換乘人車來到采煤工作面的時候,才感到自己確實身處煤井。眼前的煤層厚度大概僅有80公分左右,借著礦燈微弱的光線向里望去,采空面豎著一排一排的液壓支柱。工人在柱子之間或爬行或挪動。因為太窄,誰都直不起腰抬不起頭來。右面的刨煤機刨過以后,工人要拿著耙子和用廢鋼絲繩做成的笤帚將剩下的煤粉煤塊兒打掃干凈通過皮帶機運出。工人們在這里打掃工作面就像我們平時在自己家里掃地那樣認真。在工人們的眼里,這里的煤炭生產太不容易了,每一兩煤里都滲透著自己的汗水,每一兩煤都向眼珠子一樣珍貴。平常聽人說煤礦工人是四塊石頭夾著一塊肉,風險性很高。在七臺河分公司采煤現場只感覺到有上下兩塊石頭,一塊墊著屁股,一塊蓋著頭頂,兩塊石頭擠著一塊肉,一條石縫夾著一顆心啊,那種壓抑、那種酸楚、那種讓人感動是地面上的人無法想象的。
這就是七臺河分公司在夾縫中采煤的實景一角,事實上這種場景存在于七臺河分公司12座生產煤礦的許許多多個采煤工作面上。從前都是靠炮采,靠鍬鏟,現在靠自動化機械設備。全公司推廣極傾斜煤層上綜采、極薄煤層上機采等先進適用技術工藝。數萬名工人很感謝現任的領導班子,是他們不惜血本與國內的科研院校一起努力開發出適合薄煤層開采的刨煤機將自己從鍬鏟、斧鑿、炮采中解放出來;是他們大量使用液壓支柱確保了采煤現場的技術安全。2009年七臺河分公司技術裝備升級投入3.2億元,購置各類生產設備2081臺套,大井采掘機械化程度達到77.3%。技術創新改善了生產條件,突破了薄煤層這個“夾縫”的瓶頸,使七臺河分公司礦井資源回收率比全國平均數高出一倍還多。
安全運行: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七臺河分公司成功破解世界難題,技術創新僅僅是一個方面。還有最為基礎性的因素那就是科學管理和安全生產。正如總經理王洪木所說的煤礦安全無小事,事事是大事,沒有安全運行就沒有了一切,何以談得上“高度”。所以說,安全生產是最為基礎的基礎。尤其是七臺河分公司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國內采煤條件最差的一座煤炭企業。煤層薄、斷層多、高瓦斯,樣樣都是危險、時時需要提防。在這樣的環境下組織煤炭生產,天大的事就是“安全”。如何解決薄煤層開采中的安全問題是始終纏繞在七臺河分公司領導心上的一條鋼絲繩。
七臺河分公司約有7.2萬名職工,不管是井下工人還是地面工人,不管是一線職工還是高層領導,人人肩上都負有安全責任。標準細到設備擺放、電線懸掛等等,一種程序、一種工藝都有一種對應責任和處罰標準。按照標準對應著具體的職工和管理人員,事事對人,樣樣清晰。這就是七臺河分公司的安全制度管理。這些制度在具體的執行中,體現了更多的人文關懷,情感因素讓這種制度的執行變得更加主動。管理者考慮到井下工人的體力消耗推出了班中免費加餐服務,加餐的品種都是工人自己投票選擇的結果,包括牛奶、面包等。七臺河分公司各級領導始終堅持親自下井這個傳統。了解工人工作情況、思想情緒、了解班隊制度執行情況、了解礦井技術裝備使用情況等等都要在井下完成。他們把下井檢查、帶班,看作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公司上下各級領導從沒有節假日,沒有休息天。有空就到井下。按照規定礦長平均一個月要有二十天下井、帶班,每次帶班都要與工人一起工作八個小時。常常他們下井的次數要超過規定的數額。七臺河分公司總工程師舒彥民前幾個月才從新強煤礦礦長的崗位上榮升,但他仍然堅持下井。井下工人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感謝這些管理者,那就是每當公司領導下井來的時候,工人們都要大聲喊“領導好”。不管是王洪木總經理還是黨委楊京全書記,還是礦長,他們都很容易從工人們喊話的語氣中感受到對自己工作的滿意程度,因為他們太熟悉這種聲音了。在對待安全態度上王洪木總經理說了這樣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心大不能心粗,心細不能心小”。解決安全生產的兩大法寶一是投入二是培訓。投入就是井下環境的投入、生產裝備的投入和科技創新的投入,培訓就是員工的培訓、管理人員的培訓。要讓員工人人熟悉安全規章制度,人人熟練掌握生產技能,人人牢記安全常識。要讓工人在優良的環境里,操縱先進的設備,愉快有序地工作。這就是該公司所要求的:生產布局合理化,裝備水平現代化,員工隊伍專業化。王洪木總經理在今年的一次職工安全教育培訓會上講:“職工培訓工作是職工的生命工程,也是企業的效益工程、發展的基礎工程”,可謂一語擊中要害。
2009年七臺河分公司總計投入安全費用3.7億元,新增安全設備3580臺套。開展安全大檢查400礦次,查出隱患1680條,追查隱患和事故41次,處罰責任人320人,安全檢查覆蓋面、隱患整改率全部達到100%。新強煤礦2009年4000多名礦工采煤120萬噸,無一人死亡事故。
核心團隊:成功的關鍵要素
龍煤七臺河分公司開創了我國煤炭資源有效利用的新高度,還有一個關鍵性要素就是有一個核心團隊,這個團隊是七臺河分公司最大的精神財富。團隊核心成員遍布各個層面,上至王洪木總經理、楊京全書記、舒彥民總工程師,下至礦長、礦黨委書記、段長、隊長、班長每個人都有亮點,每個人都有感動,每個人都充滿了智慧。 縝密管理、上下溝通、團結努力、勇于創新是這個團隊的顯著特點。也是這個團隊最大的凝聚力量。
團隊的領頭人王洪木總經理1977年成為一名普通的煤礦工人,30年一步一個腳印,成為出色的管理者。在他的身上既充滿了改革創新的銳氣,又有飽含著體貼入微的柔情。他對公司的未來發展居安思危,對公司的廣大員工心存感激。站在戰略高度決策是他的第一大優點。他提出“精煤精品”的戰略,不僅在采煤環節大幅提高了資源回收率,而且在深加工環節中強化了洗選能力,使七臺河分公司原煤入洗率保持在90%以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他常常給管理團隊成員講,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認識煤炭資源的高效利用問題。他說,我國是一個能源資源匱乏的國家,目前又處于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將長期面臨能源緊缺的困擾。在目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仍會倚重煤炭這種傳統能源。煤炭對我國今后的經濟、社會發展仍然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也就是基于這種共識,七臺河分公司才在技術裝備中舍得大投入,安全培訓中舍得大投入,科研創新中舍得大投入,產業拓展中舍得大投入。
黨委書記楊京全也是一位煤礦采掘工人成長起來的管理人員。渾身充滿激情,喜歡用詩歌與工人交流,他在《兄弟我想對你說》一首詩中這樣語重心長“安全高壓線不可觸摸,觸摸就會有天地之隔;安全警戒線不能踐踏,踐踏的后果由不得你我。”
8月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煤炭工業的健康發展關系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目前我國的煤炭工業還存在著資源浪費等突出問題,必須按照安全、節約、清潔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推動現代煤炭產業的發展。龍煤七臺河分公司的經驗無疑是我國煤炭資源高效利用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