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丹合作:測繪中國風電發展坐標

2010-09-15 17:05:35 《商務周刊》

去年秋天,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副主任楊振斌站在吉林西部的風場上,豎起擋風的衣領。這里正在進行中丹風能發展項目(WED)測風儀器的安裝。

“長期以來,因為地形對風的局地影響,以及觀測技術等原因,我們有些項目最終測得的風資源情況與最初設想的會有出入。”楊振斌對《商務周刊》說,“在東三省進行的中丹風能發展項目中,我們學習、借鑒國際上先進的觀測技術和標準,在同一座測風塔上配備了兩套儀器進行對比觀測,目的是探究我們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楊振斌所說的中丹風能發展項目于2005年底簽署,其后以東北三省為示范區域,中丹兩國合作進行了風能資源評估、風電規劃和風電場后評估、風電并網研究、風電技術交流4個子項目。

“中丹風能發展項目雖然是5年前簽署的,但實際上我們是在2007年9月尋找到了國家氣象局、水利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以及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與我們一起合作完成4個子項目。”國家發改委能源所中丹風能發展項目項目管理辦公室項目主任董路影告訴《商務周刊》,“直到2008年這個項目才真正開始實施,并于今年年初基本完成預定目標。可以說,這個項目是和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關的。”

被大躍進忽略的風資源地圖

中國從2007年開始風電大發展,其速度迅猛得超乎所有人想象,按照楊振斌的說法,風電總裝機容量的世界排名“幾乎呈直線式上升”。

數據顯示,2005年丹麥風電總裝機容量為300萬千瓦,中國的這一數字是126萬千瓦。3年之后,丹麥上升了10%至330萬千瓦,而中國則已經達到1324.22萬千瓦,3年增加了10倍。2009年底,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再增長到2412萬千瓦,世界排名第三,且直逼2007年8月中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要求的“到2020年實現300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的目標,國家發改委后來不得不將目標一躍提升至1億千瓦。

量的增長洶涌而至,但中國真正需要學習的還遠沒有學來:在過去25年中,丹麥經濟增長75%,但能源消耗總量基本維持不變。“快速的風電發展需要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丹麥能源局土建工程師安德斯·克里斯滕森說,比如丹麥1997年即已制訂規劃,劃分了最合適風電發展的海域,一旦這些地點選定,相關的因素,如海水深度、經濟成本等都要考慮。

“丹麥范例”中所重視的規范和重點因素把控,在中國目前建設的風電場中還極少出現。事實上,由于風電項目規模急速擴張、各地競相上馬,伴生了諸如缺乏數據精準的風資源數據,以及可行性研究質量不高等基礎性問題。“從目前我國風電場后評估報告看,已經建成和運行的風電場與當初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預測的發電量不一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風電專家朱瑞兆表示,造成這種情況除了對低溫、沙塵暴、雷暴等氣象環境估計不足,對風資源評估不夠重視也是一大原因。

我國國家宏觀層面的風能分布評估工作早在1980年代即已開始,但真正對風電場建設進行詳查,保證風電場從建立到采購風機都能有的放矢,則基本與本輪風電產業飛速發展同期開始。

“通過過去多次的評估工作,我們實際上早已了解風資源的豐富區在哪里。為了配合風電產業發展的需要,我們在2008年與WED項目幾乎同時啟動了全國風資源詳查和評價工作。”楊振斌告訴記者。

2008年1月,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工作部署會議在北京召開,當年工作的重點之一是“推進全國風能資源專業觀測網絡的建設”。

盡管與全國詳查相比,WED項目的實驗區縮小至東北三省,但如果只通過到各個地方去做觀測,從時間到資金成本方面都不具備可操作性。因此WED項目在東北三省共建立了12個測風塔,并在每個測風塔上安裝兩種測風儀。

“在WED項目中,我們主要是借鑒丹麥先進的風能資源觀測技術,組織技術培訓和現場安裝培訓等。由于最后的風能資源分布圖是通過模擬實現的,需要用到實地觀測得到的數據與先進的模擬技術相結合,提高風資源圖譜的準確性。”楊振斌說。

與中國氣象局合作完成風資源地圖的是丹麥瑞索(Riso)國家實驗室風能項目研究部。早在1998年其就在丹麥能源署的資助下,應用其開發的相關軟件分析整理出丹麥風能資源圖。此次與中國合作的WED項目中,瑞索也使用了該套軟件。

在楊振斌看來,WED項目和中國其他風能項目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每個項目針對的層次不盡相同,WED項目是通過使用瑞索的方法得到更高面度的空間目錄,如全國風能資源詳查項目則是面向全國的,要保持全國一致性。”他補充說,“不過WED項目的主要成果,對全國項目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目前,風資源評估已成為風電場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一部分,WED項目的另一子項目在吸取東北3個風電場的實踐經驗后,開發出了一個符合中國情況的可研報告模版。“這個模板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吸取了一些國際的經驗,增添了像節能環保、風險分析等內容。”董路影說,“模版設立出來以后,中國目前能夠提供可研報告的幾家專業設計院都參加了我們組織的培訓,使得這個模版以最快速度在全國得到了推廣。”

此外,作為目前東北地區已經建成的6家風電場,它們將在WED項目中接受風電場后評估,即每隔3個月或6個月將發電量與可研報告中的預計發電量進行對比,觀察其結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我們會尋找風電場這段時間的運營情況是否與預計的存在差異,差異在哪,如何解決以增加經濟效益。”董路影說,“通過對幾個風電場進行后評估,我們累積了很多經驗,并把這些經驗傳遞給更多的開發商和風電場。”

彌合風電入網的系統鴻溝

丹麥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市場部副總監萊娜·索那曾表示,只有當電網有效的把電力從風機傳送到終端用戶時,風能才有價值。

根據2007年底的數據顯示,丹麥的電力消費中有21.22%來自風電,與之對比的是,截至2009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還只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85%。[page]“目前因為我國風電容量還比較小,可以通過當地電網輸送。但隨著風電發展規模年年翻番,且大都出現在三北地區,即東北、西北,以及北部的內蒙古,這些是電網密集度低且輸電能力相對較弱的地方,風電的傳輸將出現障礙,并網問題則會逐漸突顯。”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遲永寧告訴《商務周刊》。

盡管在2006年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中規定,電網公司需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但我國目前仍無法保證所有風電在運行后都能上網。

造成部分風電能力無法上網的原因,除了電網結構較弱,更重要的是整個電力系統中其他電源的功率調節平衡能力無法完全補償風電功率的波動。“風電最大的特性是波動,它可以在10分鐘內產生幾十萬千瓦的電,也可以因故障原因在突然之間停止供電。”遲永寧告訴記者,這要求電力系統在風電的大范圍功率波動時段,要能合理分散這個地區多余的風電到其他需要用電的地方;在本地區風電突然停止時,要通過調度其他比較靈活的電源配合供電。

事實上,類似的問題丹麥也曾遇到過。1990年代,丹麥首次實現風電大規模并網,同時,大量熱電聯產發電廠的首次大規模并網在風電波谷時段起到了調度作用,但是在其波峰時段,兩者聯合發出的電量給丹麥電網造成了巨大壓力。此時,歐盟要求解除國家間對發電和輸電的壁壘,最終實現了歐盟內部電力市場的自由交易。目前,丹麥電網在風電波峰時期,可向鄰國輸送電力,風電的波谷時段則調度挪威的水電和火電多發電來補充。

“為了解決調峰的問題,國家電網采取了很多方法,比如通過提高電壓等級,遠距離輸電,把西北和內蒙古的風電遠距離輸送到華北或者華中去。”遲永寧說,另外,其他電源為了配合風電要調節自身發電速度,這使得它們的結構也要做出改變。

WED的子項目之一是研究電網吸收風電的能力,并對現有風電項目進行接入電網的研究。“我們2008年開始這個子項目的時候,主要看一下整個電網在當前情況下大概能接受多少風電。”遲永寧告訴記者,“我們過去只是在電力系統運行時選幾個點,來看電網在當前情況下出現什么問題,在WED項目中,這種分析逐漸優化為觀察電網的連續運行中有什么問題。”

由于WED項目是以東北三省作實驗區,最后得出的有關東北三省風電并網研究的報告,主要內容是東北三省獨立的三個電網目前分別能接受多少風電,在風電規模擴大后,有可能使用哪些技術手段促進電網接納更多風電。

在研究吉林一個風電場接入電網的案例中,遲永寧將研究重點鎖定在控制電壓上。“風電場一旦運行起來,就會產生較大電壓波動,我們就關注通過加上哪些設備來控制電網的電壓,使風電場在接入電網后讓電壓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他說。

實際上,除了解決丹麥等風電發達國家過去曾經遇到過的問題,中國風電發展還有自身的阻礙。遲永寧舉例說:“我們的風電設備,或者說發電機是否安全穩定,也是影響風電順利上網的原因之一。如果風機技術水平比較低的話,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就有可能對它失去控制。”

《2008年中國風能發展報告》中指出,我國風電設備多數引進歐洲技術,并按照歐洲標準制造,但由于“水土不服”,在國內環境條件下運行的風機,其質量可靠性及各項性能都大打折扣。

也因此,WED項目有關并網的另一核心工作就是更新現有并網導則,提升設備的運行水平和制造水平。董路影告訴記者:“2005年制定的《風電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只具有推薦性,且已在2008年底到期,我們通過WED項目在東北三省所作的研究將其升級,計劃于今年年底頒布。”

中丹政府合作風能發展項目手冊上顯示:“基于國際相關技術標準的經驗研究和分析,項目針對中國風電并網的實際條件,對中國現有的《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的國家標準進行了研究工作與修訂,起草了國家標準報批稿。該標準是風力發電設備制造商、風電場開發商、電網公司以及風電運營商共同遵守執行的風電并網技術標準。”

風電不能“摸著石頭過河”

實際上,WED項目帶給中方工作人員的,除了風電發展基礎條件平臺和技術上的啟發,還有更貼近實際的思考方式。“在WED項目里,協調中丹雙方不同的工作方式、思維方式、協調對于目標的不同理解、對機構設置的不同意見,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丹麥王國駐華大使館副館長姚朔仁公使對《商務周刊》說,以思維方式為例,丹麥人習慣以問題為中心,創造性的思考解決方法,這可能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page]在對風電場的風能資源進行觀測的過程中,有一項是現場安裝培訓,即在現場教授技術人員如何組裝從丹麥進口的觀測儀器。“如果沒有培訓,那么我們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邊看著參考材料,一邊干,很多工作沒有那么細。”董路影告訴記者當時的情景。看著一臉摸索樣的中方工作人員,丹麥專家走了出來,他們按照測風塔即將樹立起的樣子,先在地面上模擬擺放一遍,對于其中要用到的儀器零部件對照詳細的說明文件,按照對應編號擺在平地上進行模擬安裝、測試。而說明文件上還注明了對工作時間的要求,以及每個小時需要做的工作。

“丹麥工程師甚至連螺絲都要事先擰一擰,看看能不能正常使用。”董路影說,“他們事后告訴我,安裝過程首先要考慮的是安全,像這樣在地面上充分做足工作,避免多次爬高,既保證了測風塔安裝的連續性和可靠性,也保證了安裝人員的人身安全。”

丹麥方對細節的把控還體現在諸多方面。董路影回憶起自己和丹麥工作人員相處的時間,似乎都被細節性的“小事”充滿了。“在對風電場進行評估的時候,他們特別指出風機上哪個部分需要定期檢查,并為其補充潤滑油和機油,而在我們打算爬上去檢查時,他們又發話了,‘通往風機上方的梯子每一階不夠寬,這樣爬的時候不安全,需要再加寬5到10厘米’。而這些細節都是被我們忽略的。”她說。

不過中方工作人員也是在與丹方接觸過一段時間后才發現,原來他們在現場體現出的縝密與精細,也是計劃的一部分。楊振斌告訴記者:“對于外出考察,他們總是特別認真,提前幾天就做好了一個特別嚴密的計劃,工作都做在前面,而后就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制定的計劃。”

從丹麥方學到的縝密計劃,和先進風電技術一起成了培訓子項目的研習對象。實際上,其他3個子項目都組織了各自領域的技術培訓,但因為實驗區是在東北三省,且接受培訓的基本都是參與項目的團隊,使得受眾面過窄。為了向全國推廣WED項目中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培訓和項目宣傳推廣成為了第四個子項目。

“我們的培訓子項目是面向全國的,為行業人員提供包括風電場微觀選址、運行維護和管理以及融資和保險等專題培訓。”董路影說,參加人員有大專院校老師和學生、風電開發商、風機制造商等,他們也成為向全國宣傳WED項目先進經驗和理念的渠道之一。

目前,WED項目經驗推廣活動正以多種形式進入校園。華北電力大學的風電教材中即將加入從WED項目中獲取的經驗和成果,該教材還將被其他大專院校的風電專業使用。項目組在江蘇龍源設立的培訓中心,則將對風電領域的開發商、運營商以及制造商進行培訓。此外,為給將來儲備人才,丹麥風機協會與WED項目還為東北、內蒙古、北京等地區的中小學生送去了漢化版的風電入門軟件以及風機模型。

“隨著項目的逐步展開,每收獲一個新的技術和理念,我們都會通過幾條渠道第一時間輸送到全國各地,項目進行的過程也是我們學習的過程。”董路影說,隨著WED項目的終結,中丹雙方今年2月份又開啟了涉及面更廣的中丹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RED)。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中國 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