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壓力,近兩個月,一場強制性的“減排”風暴正在多地涌動,部分省區紛紛采取限電限產甚至關停措施。調查發現,地方政府采取突擊式“雙限”也使當地非高耗能的企業和居民陷入苦惱。
中鋼集團廣西鐵合金有限公司,是廣西最大的鐵合金生產基地,在此次節能減排風暴中被限產三分之一。公司總經理黃海勝表示,鐵合金行業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大,目前正處于恢復期,9月份價格才開始回升,本來有希望扭虧為盈,但限產之后難度就很大了。
“現在很多工人待業在家,工資比以前的少一半,職工也有情緒。”黃海勝認為,政府重視節能減排是對的,但應該統籌安排、按步實施,“說是停產兩個月,但很有可能持續到全年,企業就更吃不消了。”
目前這種為應付“節能大考”的“一刀切”行為,對為節能減排進行了技術投入和改造的企業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節能減排的初衷。
廣西賀州市一家水泥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公司雖然屬于高能耗企業,但是公司一直堅持走循環經濟的道路。“現在對我們限電之后,反而會對企業內部的節能減排帶來影響。”
另外,限電對控制生產總量的效果也有待觀察。“我的鋼鐵”網研究人員倪獻娟指出,受“限電限產”沖擊最大的是河北等地的中小鋼廠,而其他沒有限電地區的鋼廠勢必在鋼價上漲情況下開足馬力生產。綜合起來看,實際的產量可能會僅僅減少5%~8%。
受訪的很多企業認為,“限電之舉”看出政府是動真格了,但落實節能減排必須提前做,而且是長期性的,“臨時抱佛腳”,能從根子上扭轉“減排”嗎?
山東省建材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劉曉鳴說,從長期來看,臨時性的限電限產舉措可能會帶來相關行業市場波動,造成部分企業在明年突然釋放產能,從而引起能耗和排放的報復性反彈,加劇今后節能減排工作的復雜性。
專家認為,我國的節能減排應注重構筑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鐘茂初說,“到2020年單位GDP減排40%~45%”的承諾,還沒能成為有關部門的現實壓力;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等辦法,市場手段尚未成為節能減排的有效調節工具。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