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國“賣碳翁”叫屈

2010-09-17 09:35:45 經濟導報   作者: 韓祖亦  

近日媒體報道稱,涉及12617萬噸碳信用額度、6家中國企業的8個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因涉嫌在國際碳交易中套利的舞弊行為遭到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EB)的調查。

涉案的包括兩家山東企業。其中一家企業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本談不上舞弊調查,只是EB定期對CDM項目進行復審。

16日的最新消息稱,我國遭到“舞弊調查”的企業數量已增加到10家。針對傳言,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聯合這些企業召開新聞發布會,直指部分EB委員的猜疑毫無根據且不合邏輯。

復審而非舞弊調查

據EB披露的信息,此前的6家中國企業分別是,浙江巨化股份(13.71,-0.09,-0.65%)有限公司、山東東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常熟三愛富(10.85,-0.11,-1.00%)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東陽化工有限公司、浙江省臨海市利民化工有限公司、山東中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EB責令這6家企業針對之前申報的8個CDM項目的相關數據作出解釋和澄清。

“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所謂的‘舞弊調查’是怎么來的,也沒收到EB方面關于涉嫌國際碳交易舞弊調查的通知,”涉案的一家山東企業CDM項目技術部工作人員14日對導報記者表示,“如果說是‘復審通知’,公司倒是收到過。EB會定期對CDM項目進行復審,要公司提供近期的產量、銷售量、市場需求情況等相關數據,這是正常的,也是我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上述企業CDM項目負責人提及此事顯得頗為無奈。他認為,此次事件實質上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承擔溫室氣體排放責任方面的博弈,歸根到底是中國企業受到歧視的表現:“公司的產量提高,EB便懷疑是不正常的,是故意套取CDM的錢。但EB并沒有下結論,只是對市場進行調研,對公司提出復審,根本沒有上升到‘舞弊’的程度。”

這位負責人介紹,HFC-23是制冷劑HFC-22(傳統氟利昂的替代物)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副產品,安全無毒,但其溫室效應潛能值是二氧化碳的11700倍。根據CDM,生產制冷劑的企業通過消除HFC-23而獲得大量核準的減排量,這些額度在歐盟等碳交易市場出售,從而給企業帶來了“額外”收益。

EB網站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我國目前共有914個CDM項目成功注冊,占總注冊項目的39.55%,預計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減排量達22786萬噸,占總注冊項目預計年減排總量的60.6%。按現時HFC-23每噸價值8萬歐元的國際碳交易價格計算,將為中國的生產商帶來巨額利潤。

對此,上述企業的一位高層表示:“公司2004年開始運行CDM項目,目前HFC-22項目運作非常好,是公司的主打產品,產能的提高純屬市場需求,并非其他原因。”

中國CDM流年不利

近兩年,中國CDM項目屢屢“犯太歲”。2009年12月、2010年8月,EB接連砍掉中國10個和20個CDM項目,而此次是EB第三次“惠顧”華企。

但這次,也是最為嚴重的一次。據悉,EB此次共在全球叫停了16個CDM項目,共計涉及碳信用額度1300萬噸,約2億歐元。其中,涉及中國企業的項目數占一半還多。

在山東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日韓研究室主任劉曉寧看來,中國CDM項目屢屢受挫,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有國內企業自身的原因。

劉曉寧對導報記者表示,“EB正在有意識地對中國CDM市場進行調整。”

雖然中國CDM 2003年左右才開始起步,但發展迅猛。據預測,今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而中國將占據其中3成以上份額,最主要的就是CDM項目交易。“鑒于中國申請的CDM資金過多,且注冊的水電、風電項目太多,缺少了CDM宗旨之一的示范效應,因此EB先后兩次大規模拒簽中國的風電和水電項目。” [page]據劉曉寧介紹,觀察當前的歐洲市場,農業、林業、太陽能利用、沼氣回收利用、造林再造林等項目,不僅減排小,對環境、資源的破壞性更小,且更需要CDM資金的支持,因此更為各國際買家所青睞。對此,劉曉寧建議,國內業主和投資方不妨及時跟隨國際新形勢,適當轉變一下項目類型。

“同時,中國CDM項目的屢屢被砍,政治因素不容忽略。”劉曉寧認為,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并沒有形成任何實質性的決議,今年年底的墨西哥坎昆會議就擔負起了巨大責任,將成為各國“互推”減排責任的新戰場。EB的做法很可能是在向中國政府提前施壓,以求在新一輪氣候談判中迫使中國作出減排承諾。

“此外,在技術方面,項目業主、咨詢機構在提交注冊階段應及時與負責審定該項目的DOE溝通,認真研究EB提出的基準收益率、投資分析、敏感性分析、普遍性分析、CDM證據和廢能回收利用項目的基準線情景選取等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回答。”

碳市場亟待破局

“中國作為‘高碳排放’國家,如果不能在國內建立起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機制,通過市場手段促進企業實現節能減排,未來可能會在國際經濟和金融發展格局中處于被動地位。”劉曉寧說,中國CDM項目屢屢受挫,也說明中國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還不被國際普遍認同。因而,在全球碳交易還沒有完全與單個貨幣形成牢固的捆綁關系之前,加快國內碳市場的建設步伐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據悉,國家發改委正在制訂國內自愿減排管理規則,目前已經進入征求意見階段。該規則將會涉及碳交易地點、交易方式、國家認證等方面的內容。從目前看,該規則有望明年出臺。今年8月10日,國家還正式啟動了5省8市低碳試點。由國家發改委及工信部、環保部等關鍵部委擬訂的這個試點規劃,提到了將基于市場的方式來推行。

同時,據公開信息統計,國內至今已經掛牌成立的環境權益類交易所已多達9家,也有人士表示目前已達19家。而之前,2008年時國內僅有3家,分別位于北京、天津和上海。

然而,在劉曉寧看來,這些以碳交易名義設立的環境權益類交易所,大多數仍處于碳交易模式的探索階段,市場存在眾多缺口。交易所的成立和運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還需要高端的技術和人才支持,加之碳交易相關業務的開發也要求資金和技術的高密度投入,這就要求交易所必須有足夠的盈利空間來維持自身的生存。然而,由于我國尚未制定總量控制目標,無法進行配額交易,交易所在CDM項目中難以實現盈利。“因此,自愿減排交易被交易所認為是比較符合現階段國情的一種嘗試。”

“事實是,中國遲早會面對減排的挑戰,從自愿性減排到強制性減排只是時間問題。”劉曉寧認為,“現階段應著力加強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制度建設,加快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可行性研究,建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同時,加強環境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從技術上解決排污總量確定的難題。此外,創立一系列的法律規則,奠定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基礎,將碳排放權交易的進行置于法律的框架下。”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中國 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