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十一五”結束還有到年底的這3個多月時間,一些地方政府開始著急了:不是為地區生產總值,而是為節能指標。
我國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綱要》特別指出,這是一個“約束性”的指標,是“在預期性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并強化了政府責任的指標”,“政府要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有效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實現”。
一轉眼,“十一五”走到了最后一年。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不久前公布了今年上半年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節能指標完成情況,上半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0.09%,包括遼寧、江蘇、廣西、陜西、青海、寧夏、新疆在內的省(自治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上升。
伴隨著國家有關方面多次強調節能指標這個約束性指標帶有強制性,在距離考核還有幾個月的時候,一些地方政府著急了。于是,一些限產限電措施出臺了。
9月14日,國家能源局公布了8月的用電量數據,工業用電量增速進一步放緩,重工業用電量甚至出現了下滑。然而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的一些數據則表明,我國經濟正在逐步走強。兩組數據的反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政府限產限電的力度。一個略帶夸張的樣本是河北省安平縣,該縣為完成節能指標,甚至限制起居民用電來。
限產限電是為了完成節能指標,按理說,節能是好事,然而這種集中爆發式的“節能”卻讓人高興不起來:一、一些地方政府的限產限電措施無法體現出對合法生產企業的尊重,使企業的合法利益受到損失。二、在經濟形勢仍然存在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大規模限產限電很容易使一些行業傳遞出不準確的信號,從而影響對后一階段經濟走勢的判斷。三、限產限電會壓抑一些行業正常的需求與供給,在限產限電措施結束后,很容易使相關需求與供給出現報復性反彈。四、像河北省安平縣那樣,限電限到了居民頭上,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以人為本。
考試之前臨陣復習常被稱作“臨時抱佛腳”,現在,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抱起了佛腳。節能指標雖然是約束性指標,但卻是可以分解在五年時間去完成的。如今,一些在過去幾年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地方政府卻不得不突擊去完成節能指標任務。
節能指標是在低碳發展成為世界議題的背景下被提出的,體現出我國政府負責任的態度。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項指標理應是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來完成的,不應該是通過突擊式的限產限電來完成的。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