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網訊】據國資委發布的文章,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說過:學習經濟學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你只要掌握兩件事,一個叫供給,一個叫需求。
然而,在中國電力資源供需配置格局中,卻似乎橫亙著一道亟待逾越的鴻溝,令人困惑。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曾在2004年到新疆調研煤炭利用,發現當地生產的礦泉水無法運出,原因竟是搞不到車皮。“火車都去運煤了,運力緊張。”他焦急地呼吁:“必須大力發展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緩解運輸壓力。”
中國的電網,應承擔起在能源綜合運輸體系中的重任。2009年1月6日,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橫空出世”,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這種需求。過去,500千伏主網架在遠距離、大容量輸電以及電網安全性和經濟性方面均有不足。
2010年7月12日,嘗到特高壓“甜頭”的山西省向國務院呈報了《關于推進特高壓輸電線路建設加快實施晉電外送的請示》,為電網建設和山西經濟轉型發展爭取政策支持。
該請示中透露,山西省2010年上半年累計外送電量3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96%,其中,特高壓累計外送電量5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4.17%,對全省外送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33.3%,對擴大晉電外送功不可沒。
這份請示基于如下事實:對于煤炭主產區來講,建設坑口電站,加快發展輸電可以促進煤炭基地高附加值電力產品的出口,提高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回報率,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測算表明,輸煤輸電兩種能源輸送方式對山西GDP的貢獻比約為1∶6,就業拉動效應比約為1∶2。
為進一步發揮山西資源優勢,山西省與山東、湖南兩省分別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江蘇省簽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十二五”期間擬通過特高壓電網向三省輸送總計3000萬千瓦電力負荷,每年可實現就地轉化原煤5000萬噸。
華中地區則盼電多時。湖北省副省長段輪一說,依托特高壓,架起一條連接水電基地和煤炭基地的電力高速公路,可以為湖北爭取更多的外部電力資源,將購電市場延伸到山西甚至更遠的地方。
特高壓的投運,顯示出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和促使形成協調發展新格局的力量。在華中地區缺煤限電中,特高壓電網每天由山西向湖北送電200萬千瓦,日均送電量5000萬千瓦時,相當于每天輸送原煤2.5萬噸,有力緩解了華中缺電矛盾。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安全運行一年間,累計輸送電量達100億千瓦時,相當于運輸了440萬噸煤炭。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汛期,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通常要經歷由“北電南送”到“南電北送”的轉變。這個“拐點”,2009年為5月20日,2010年為6月1日。
這一事實意味著,為充分利用清潔水能資源,減少棄水,國家電網公司充分發揮特高壓工程遠距離水火互濟、大范圍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將華中富余水電送往華北,減少煤炭消耗和污染排放。目前計劃2010年汛期共安排30億千瓦時華中水電送往華北,相當于節約標煤10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5萬噸。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能源需求具有剛性增長特征。預計到2020年,我國用電需求將達到7.7萬億千瓦時,為現有水平的2倍以上。
特高壓交流工程的成功,也絕非終點。根據規劃,“兩縱兩橫”特高壓骨干電網如果現在能夠被核準開建,數年內就能夠將“三西”煤電基地、內蒙古和河北風電基地、西南水電基地的電力送往京津冀魯、華東、華中負荷中心。如果特高壓輸電能力超過5000萬千瓦,每年則可輸送電量3000億千瓦時,相當于輸送煤炭1.5億噸,我國中東部因煤導致的缺電局面將基本緩解。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判斷,當前中國各區域比較優勢逐步發揮,區際產業分工明顯增強。產業發展的經濟合理性要求和市場條件,正逐步替代礦產資源分布等傳統區位因素,成為產業區域布局的主導因素,這要求必須建設遠距離的資源調配工程,形成資源大跨度區際調動,才能支持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特高壓,正掀起一場全國范圍內的能源大調度,并將對21世紀我國能源結構的改善產生深遠影響。
運行保障:走出運行管理新路
截至8月1日,楊愛民離家已整整3年。3年前,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長治變電站正在建站,當時還在河南安陽供電公司工作的楊愛民被任命為我國首個特高壓交流工程起點站——長治變電站的站長。接到任務,楊愛民二話沒說,告別了妻子和女兒,踏上了開往長治的火車,在長治變電站一干就是3年。
像楊愛民一樣投身特高壓建設的運行人員很多,他們當中有具備多年運行經驗的老工程師,也有剛剛畢業的“新兵”,但運行1000千伏特高壓線路,對每一個人來說,起點都是“零”。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是當前世界上運行電壓最高、距離最遠、容量最大、損耗最低、技術最先進的工程,運行技術在國內沒有先例可循,在國際上也沒有直接的經驗可供借鑒。國家電網公司各級運行人員走出了一條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特高壓生產運行管理的新路,為今后我國設計、建設、運行特高壓交流工程,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生產準備早介入
2007年8月1日,1000千伏長治變電站正在進行土建施工,接到任命狀的楊愛民帶領8名員工來到搭著腳手架的長治變電站,開始了生產準備工作。
在土建施工和電氣設備安裝階段,長治變電站全站人員就開始掌握土建電氣施工情況,從圖紙會審、現場規程編寫,到電氣設備監造、安裝,再到設備調試、變電站正式投運……在一年半的時間里,運行人員建立了完善的一、二次設備臺賬,組織完成了28萬余字的現場運行規程,參加了工程移交、設備驗收、調試、運行等各階段工作。
生產準備工作早早介入,正是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運行工作取得成功的秘訣。早在2006年年初,國家電網公司就啟動了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生產準備工作,這比工程正式投運整整提前了3年。
首先,公司明確了運行單位,構建了覆蓋公司總部、省公司、運維單位的三級管理體系。在技術研究和標準修訂方面,深入開展了20多項特高壓運行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健全了特高壓運行和檢修技術標準體系。公司還對運行單位提出要求,介入工程建設全過程,積極提出合理化建議,并跟蹤解決關鍵問題。
公司還參與設備監造,與設備生產廠家溝通,提前掌握特高壓設備技術特點;參與中間驗收,發揮竣工驗收主力軍作用,確保工程“零缺陷”移交;在調試和試運行期間,建立了特高壓應急特護體系和現場工作機制,對特高壓設備進行全面深入的技術監督……這些措施確保全線圓滿完成調試過程運行操作,保障了168小時試運行期間的穩定運行。
運維體系有特色
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運行管理實行變電站專業化管理,輸電線路實行屬地化管理,兩者結合,形成了優勢互補。
與其他電壓等級的輸變電工程相比,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在運行中具有系統聯網功能強、穩定控制要求高、運行檢修難度大、技術監督重要性突出的特點。為此,全線運行人員開展了特高壓運行關鍵技術研究,初步建立了特高壓運行和檢修技術標準體系,并對特高壓設備進行了巡視和全面技術監督,掌握了特高壓設備的基礎運行數據和運行規律。
為做好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運行維護工作,公司建立了運行單位、技術監督單位、設備廠家和技術專家聯動的數據動態分析機制;建立了運行單位、技術監督單位、設備廠家、施工單位“四位一體”的高效應急搶修機制和特高壓主設備特護體系;建立了兼顧試驗風險和后續工程需求的特高壓備品備件管理體系;建立了運行單位、技術監督單位、設備廠家、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科研單位等專家共同參與的協同巡視機制;建立了“日報告、周分析、月評估”的信息匯報制度和每周一次的生產會議制度。此外,運行初期,保留了建設管理體制,建立了建設管理體制和運行管理體制的聯動機制。
積累經驗闖新路
特高壓工程投運一年半以來,先后經歷了大負荷、惡劣氣象條件和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一系列考驗。
作為特高壓長治站的站長,楊愛民承擔著特高壓工程平穩運行的重要任務,同時也肩負著為后續特高壓工程積累經驗的神圣使命。新設備在運行中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楊愛民常說:“沒有運行經驗,我們就邊運行邊總結,為后面的人提供經驗。”
在夏季高溫大負荷運行期間,他們增加了設備特巡,特別對空調、設備風冷、主變等用電設備進行重點檢查,每日對重點設備進行紅外測溫,并詳細記錄比對。冬季大負荷期間,加強設備特巡和紅外測溫以及設備溫度監視等,加強對設備加熱裝置的檢查,大風雪和寒冷天氣,及時清理站內漂浮物,清理覆冰,防止事故發生。他帶領變電站運行人員從容應對各種考驗,為今后特高壓后續工程的運行積累了大量經驗。
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輸電90億千瓦時的設計目標。該工程的安全穩定運行,驗證了特高壓技術和設備的安全可靠性及全面推廣的可行性,有利于運行人員掌握特高壓系統和設備的運行規律,積累運行經驗。
截至2010年8月12日,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已安全穩定運行583天,累計輸送電量超過161億千瓦時,為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智能電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設備檢驗:贏得業界話語權
工程投運為產品制造增添信心
郭凱手里拿著紅外測溫儀,走在平整的甬道上,對準正在低鳴著運轉的變壓器,檢測一下。儀器的屏幕顯示出深紅、淺紅等斑駁的色彩,他仔細看了看,沒有發現異常,便又走向下一個目標。
這里是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上的南陽站。像這樣的檢測是南陽站的郭凱和他的同事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而且,還要做四遍。
他們的工作不單調。檢測站內設備的儀器,不止有紅外測溫儀,還有測電暈的、測壓力的,有時候,甚至要靠自己的鼻子來測氣味。
他們認為工作并不辛苦。和試運行時的狀態相比就可以了——“在線路試運行期間,我們要每兩個小時巡視測溫一次,巡視一次正好兩個小時。”郭凱笑著說。
他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一年多時間巡視2000余次,最終確認了這樣的事實:國內企業自主研制的設備,能夠保證工程安全運行。
設備好不好,要看實際運行效果。郭凱他們每天看似平常的工作,對于設備制造企業而言卻是意義重大。
這樣的結果在預料之中。早在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投入試運行期間,經過了全電壓、大電流等各種運行方式檢驗的設備,就顯示出應有的科技含量和可靠水平。
據了解,在試運行期間,系統的最高運行電壓達到1100千伏,輸送能力和運行工況滿足設計要求;線路的電磁環境四項主要指標(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可聽噪聲和無線電干擾指標)的實測值,均符合國家標準,相當于現有500千伏輸電系統的水平。
而現在,設備又有了1年多掛網運行經驗,設備制造企業在產品出口、設備研制等方面,就有了更足的底氣。
參與制造為企業贏得話語權
在工程商業化運行的一年多時間內,有多位來自電力設備制造企業的技術人員,到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幾個變電站了解設備運行情況。
這是電力設備制造企業在搜集產品運行數據,為新產品的研制作準備。究竟有哪些新產品會直接獲益于這一次次的查看,人們無從得知。但是,這些技術人員能肯定的一件事情是,他們每查看一次,研制更先進產品的信心就增加一分,企業在特高壓設備研制方面的話語權就越來越大。
2009年年初,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投運;而隨后的2009年全年和2010年上半年,我國電力設備出口幾乎出現井噴式的增長勢頭:
2009年6月,中國西電集團一舉中標菲律賓500千伏變電站的交鑰匙工程,單項合同金額達3361萬美元。
2010年2月,特變電工獲得印度國家電網公司8個變電站成套工程,合同金額超過1億美元。
2010年6月,天威保變與俄羅斯國家電網公司簽約,共同投資建設俄羅斯110千伏變電站。
根據商務部產業司發布的統計數據,2009年,我國電力設備出口簽約額突破260億美元,同比增長17.2%,這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顯得極為難得。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電工產品分會秘書長孫廣彬評價說:“高性能的產品能夠抵抗任何風險。國內電力設備的議價能力已經提高。”
上升到國標高度
企業界流行這樣一句話:二流的企業做技術,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以國內制造企業自主研制的輸變電設備為基礎制定的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國家標準,已于2009年12月16日公布。企業掌握的話語權,就此從技術高度升格為國標高度。
在這15項國家標準中,有11項是關鍵設備技術規范標準。國家標準委辦公室主任王宗齡說:“這些國家標準的頒布實施,有利于將國內企業在特高壓領域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推動我國更好地參與并引領國際特高壓標準的制定。”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黃鸝表示:“上升為國標影響是很大的,對提升電力裝備制造業水平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國家標準對國內外企業均有約束力,而國內企業由于參與了特高壓交流工程建設,因而更容易制造符合標準的產品;國外企業若想進入中國市場,必然要付出更大努力。
高端電力設備出口的增加、國標的制定,只是設備制造企業受益于特高壓交流工程的兩個方面。對于企業而言,這樣的方面還有很多。歸根結底,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裝備辦公室的呼淑清處長所說:“通過特高壓項目的研發和設備制造,使得我國重大裝備制造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穩固了我國自主研發制造的主導地位。中國正在從輸變電大國轉變為強國,而這也正是我們所期待的。”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