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馬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船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海軍工程大學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海軍專業技術少將軍銜。第九、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代表。榮膺“中國發明創業獎”特等獎、“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優秀科技青年創業獎”、“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 “何梁何利獎”。被授予全國十大“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當代發明家”榮譽稱號。先后主持和參加國家及軍隊重大科研課題40 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 項,國家發明三等獎2 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4 項。
他34 歲破格晉升教授,38 歲成為博士生導師,41 歲當選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42 歲晉升海軍少將軍銜,專業技術一級,一等功榮立者;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電力集成”理論,先后攻克制約國家、軍隊裝備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關近千個,有20 多項成果為“世界首創”、“國際領先”:他,就是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年輕科學家。
新型潛艇的“專家醫生”
在海軍工程大學,大家都知道馬偉明院士脾氣犟、性子急。那年,即將擔負戰備執勤任務的某型潛艇充電發電機突然出現嚴重故障,導致該型潛艇全部停航,部隊上下心急如焚。馬偉明聞訊,星夜找到海軍首長說:“請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在別人眼里,這是一塊“燙手山芋”,不僅技術風險高,而且費力不討好:一旦查出問題來,無論涉及設計方還是制造方,都要得罪人。別人躲都躲不及的事,為什么非要主動攬過來?馬偉明的解釋鏗鏘有力: “我是海軍的院士,裝備出了問題,我不去研究,海軍還要我這個院士干什么?”
春節,馬偉明和同事們放棄了休假。大年初二,馬偉明因疲勞過度被送進了醫院。他人在醫院,心卻掛著研究進展,每天打完點滴就趕緊溜回實驗室。經過幾十個日夜、近千次的反復實驗之后,他們終于模擬出了與故障裝備完全相同的故障形態。很快,一套詳細的技改措施,連同整個事故的分析報告送到了上級機關,“趴窩”的潛艇,又重新起航了。從此,同類的“病因”再也沒有在該型潛艇出現過。
過去,我海軍潛艇電機設備主要依靠進口,嚴重制約海軍戰斗力建設。“為不受制于人,核心技術必須國產化,否則,我們永遠只能拴在別人的褲腰帶上過日子。”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馬偉明態度堅決。艦艇體積重量有嚴格限制,怎樣在這種情況下提供高品質、大容量的交直流電力,一直是世界各國海軍致力追求的目標。經過研究論證,馬偉明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電力集成的技術思想,即用一臺電機同時發出交流和直流兩種電。經過十年的艱苦攻關,馬偉明創立了三相交流和多相整流同時供電的發電機基本理論,攻克了這類電機電磁參數計算、系統穩定性、傳導干擾預測及其抑制、短路電流計算等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臺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系統,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隨著大型戰艦對艦載電力需求的快速增長,馬偉明提出研制體積重量更小、發電容量更大的高速感應整流發電機供電系統的設想,又一次確立了我國在多相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理論研究和工程技術上的世界領先地位。
艦艇領域的“電力權威”
幾年前,我國采用新一代艦船綜合電推技術的新型艦船項目上馬。一些國外的大型電氣集團看到了商機,紛紛找到馬偉明,要求開展合作。早就成竹在胸的馬偉明提出了一個聽起來有些“不合理”的條件:從發電變電到配電,硬件全部采用中國產品,只是把中國人并不太成熟的相關技術交給外方來做。但是,出了問題,責任由外方承擔。一直處于歐美技術前沿的兩家大型電氣公司,被馬偉明這種毫無商量余地的自信底氣所震撼。他們深知,這位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教授馬偉明,是電力推進系統的權威。最后,他們不得不同意了這種近乎苛刻的合作模式。“什么叫世界領先水平?”馬偉明的理解是:“你開辟了一個研究方向,始終有人跟著你做,這才叫是領先,否則,即使首創而無人跟隨,也談不上領先。”
“固有振蕩”是困惑電機界的世界性難題。我軍新一代潛艇引進外國某公司供電系統的第一次技術談判中,馬偉明曾善意地向該公司專家提出這個問題,但對方當時不屑一顧,傲慢地表示自己的產品不存在問題。
馬偉明和他的同事只有3 萬 5 千元的科研經費,外加一間由洗臉間改造的實驗室。在經歷一次次失敗之后,馬偉明成功研制出“帶整流負載的多相同步電機穩定裝置”,發明了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蕩”這個世界性難題,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難道中國已解決發電機整流系統振蕩頑癥?外國公司的技術人員很快就從英國出版的世界專利索引權威刊物《DERWENT》上得到證實。“您能以您的專利幫助我們解決振蕩問題,我們愿意向您本人支付相當于貴國150 萬現鈔作為酬勞。”150 萬元,的確有著強大的誘惑力,但它未能撼動馬偉明:“專利技術的轉讓是有價的,但到底多少錢,則不是我關心的事,因為作為一項職務發明,它不僅僅屬于我個人,更屬于我的國家!”事已至此,該公司別無選擇,只有老老實實購買中國的發明專利。
一心助推“中國制造”
幾年前,我國從國外引進的某大型發電機系統發生重大故障。作為中方首席專家,馬偉明參與代表團與該國代表團談判。經過現場勘察,馬偉明和同事很快找到癥結:發電機設計先天不足,責任完全在對方。談判剛剛開始,該國代表團便矢口否認中方結論,指責中方違反操作規程。他們還得意地拿出一份圖紙,趾高氣昂地說:“先生,這是我們的設計圖紙,你們所說的一切,只不過是主觀臆斷而已!”。在他們看來,我方沒有發電機設計圖紙,無法從本質上提出反駁證據。令外國代表做夢都沒想到的是,早在在談判之前,馬偉明和同事就已經繪出了設計圖紙。當馬偉明把那張比對方大10 倍的圖紙擺在談判桌上時,10 名該國資深電機專家頓時目瞪口呆。“天哪,太不可思議了!這張圖紙和我們設計的圖紙完全一樣!”一位外方專家禁不住喊出聲來。但他們仍然強詞奪理:“你們的理論太離奇,我們聽不懂!”“先生,我們是在討論科學!”馬偉明指著圖紙,大聲吼道, “你不懂,我可以教你!”一旁的翻譯被這雄獅般的怒吼驚呆了,望著馬偉明久久不敢張口。“照直譯!”馬偉明厲聲道:“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費教!”這次,外方人員顯然是聽懂了,證據面前,他們不得不低下高昂的頭顱。
風力發電變流器是環保新能源風力發電機的核心部件之一。馬偉明率領的科研團隊與湘潭電機廠有著多年合作。
一次協作中,馬偉明了解到,我國雖然能自主生產2 兆瓦級永磁直驅發電機組,但與機組配套的并網變流器卻全部依賴進口,嚴重制約了國內風電產業的發展。馬偉明決心利用團隊的力量,打破外國人的技術壟斷。他們費時兩年多,成功突破大功率變流器的多項關鍵技術和設計 “瓶頸”,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 兆瓦級永磁直驅風力發電變流器。
經鑒定,這一“中國創造”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壟斷,為我國大功率直驅風力發電變流器技術國產化與產業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指標優于國外同類產品,具有重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隨后,馬偉明和他的團隊趁勢將3 兆瓦級風力發電變流器研制了出來,接著又開始研制5 兆瓦級風力發電變頻器……這些成果的誕生,不僅能滿足未來直驅式風力發電應用的需求,還可以拓展到船舶、飛機等其它應用領域,對于新能源、分布式發電技術的國產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年,外國進口給中國的風力發電變流器,便從230 萬一臺,一路狂跌,降到每臺98 萬元。湘潭電機廠訂購了400 臺2 兆瓦級并網變流裝置,不過這次的價格要比之前便宜得多。按照每臺降價130 萬計算,湘潭電機廠僅此一項就節約了10 多個億。
在此項技術專利轉讓談判時,令當地政府和生產企業都萬萬沒想到的是,馬偉明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了1%的技術轉讓費。面對大家的困惑和不解,馬偉明淡定地說:“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讓‘中國創造’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科學技術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維護國家利益,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一直是馬偉明內心世界最樸素的愿望。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