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進口的急劇增長,讓人不得不擔憂這種在中國居于主導地位的能源會不會重蹈石油覆轍。
從1993年算起,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已經有17年了。從重要的石油出口國,轉變成需求量快速增長的凈進口國,這一角色轉換過程催生了中國政府和石油企業的一系列新戰略。其中包括:石油進口來源的多樣化;對國際石油勘探開采的投資;重要石油管線的鋪設;石油戰略儲備的建立;對石油供應國提供的貸款,以及特色鮮明的石油外交。
在中國100多年的現代化過程中,煤炭始終是居于主導地位的商業能源,這主要是由于國內煤炭儲量巨大。在近百年內的大多數時期,中國都是一個煤炭凈出口國。凈出口額在2001到2003 年間達到了最高點,那時中國每年的煤炭出口量有8000萬到9500萬噸,凈出口量也曾高達9000萬噸。
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中國煤炭進出口量相當均衡,而到了2009年,煤炭的進口量飆升到了1.35億噸,凈進口量也已經達到了1.15億噸。今年5月,又有評論家稱,2010年的煤炭進口總量可能會達到1.7億噸。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中國煤炭進口量的急速增長,到底是一種反常現象呢,還是一個長期發展趨勢的開始?如果這一趨勢是長期的,勢必對全球煤炭市場造成影響。
中國對于煤炭的需求,主要是被電力產業推動,發電占據了中國55%至60%的煤炭消耗量。從2003到2009年間,中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和電力消費量都翻了一番。而其中80%的新增發電能力是以煤炭作為燃料。除了火力發電廠的需求之外,中國的焦炭還被大量用于快速發展的鋼鐵冶煉行業。而鋼鐵行業的發展,又得益于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工程和基礎建設項目。上述這些產業,加上其他方面的需求,讓中國的煤炭年消費量從2002年的14.5億噸,增長到2009年的30億噸。現在中國占據了全球煤炭開采和消費量的45%。2010年的煤炭需求量,可能還會進一步增長8%。
在以往數年之內,中國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煤礦建設,尤其是在新疆、寧夏和內蒙古地區。比起傳統的煤炭供應基地山西,這些省份的位置要更加偏遠,與煤炭需求中心的距離更長。在這些越來越偏遠的地區開采煤炭,意味著需要同時上馬配套工程來保證運輸,尤其是要修建鐵路,以保證能把開采出來的煤炭及時運到東部、南部和中部需求旺盛的地區。在大多數年份,這些投資都能保證煤炭供應可以與煤炭需求同步增長。供應水平還要受到煤炭儲備策略和運力瓶頸的制約。此外,整合和關閉煤礦政策的推進也影響到煤炭的供應。2010年初的旱災,也讓火力發電廠對煤炭的需求在短期內大幅上升,這主要是為了增加發電能力,以彌補水力電站不能正常運轉造成的供電缺口。
到2009年底,全國煤炭生產能力達到了36億噸,到2015年, 計劃要達到38億至40億噸。基于這些數據,有些人預測,2011 和2012年將會經歷煤炭的供應過剩。盡管2010年煤炭進口數量可觀。
2003年以來,中國的煤炭出口量逐年下降。從2003年的9500萬噸下降到2009年的區區2200萬噸。這一趨勢的依據,首先來自于國內煤炭供應局勢的緊張導致國內煤炭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也來自于鼓勵煤炭出口政策的廢止、煤炭出口稅的開征以及煤炭出口許可規模的縮小。在另一方面,獲取煤炭進口許可證的程序卻相當簡單,進口煤炭的稅負也有所減輕。在此背景下,中國煤炭的進口量從2003年的1000萬噸,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1.35億噸。
盡管中國2009年的煤炭凈進口量只有國內消費量的區區4%,但卻占到了國際市場煤炭交易量的12%。而在2008年,中國進口煤炭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連1%都不到。2009年,中國是煙煤和焦炭的第二大進口國,僅次于日本,領先于韓國。
中國煤炭需求的大幅增加不只是推高了全球煤炭價格,也促成了一些煤炭輸出國首次成為中國的供應商。蒙古即將取代澳大利亞,成為中國焦炭的主要供應地。印度尼西亞在亞太市場上繼續領先于澳大利亞,是火電用煤的主要供應者。另一方面,美國、南非和哥倫比亞的煤礦逐漸退出大西洋地區低迷的經濟體,轉向關注更有活力的亞太地區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
過去兩年間,中國各行業的公司都開始購買國際煤炭企業的股份。購買對象包括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蒙古等地的煤炭資源公司和煤炭開采公司,其中包括:中國冶金工業集團、華能公司、中國國際電力有限公司、兗礦集團、神華集團,還有中國的主權基金——中國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在2010年8月,中國公布了又一項旨在貫徹能源進口來源多樣化戰略的舉措,中國將向俄羅斯提供60億美元貸款,換取25年之內提高煤炭供應水平的承諾。
中國對于國際煤炭市場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內能源政策的取向,以及中國能源產業的發展狀況。能源需求總量又取決于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結構、能源利用效率等因素。盡管中國也在積極采取措施降低能源需求量的增長,但是取得的成效并不穩定。同樣,政府也一直在尋求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占據的比重,至今已經努力15年,但是每一輪經濟增長都會讓上一輪的工作成果付之東流。
現實狀況的持續改善,目前倒是有可能會實現。核能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非傳統天然氣資源可以大規模開發利用的話, 有望取得更為樂觀的成績。
最后一個,可能也是最為重要的變數,就是未來中國的煤炭產量水平。盡管中國有大量的煤炭資源儲備,但是新的煤礦所處地理位置越來越偏遠,僅僅是要維持每年35億噸的生產能力,就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在年產35億噸基礎上要進一步提高產量,資金需求規模就會進一步上升。此前有官員聲稱,應該給煤炭年產量封頂,控制在38億至40億 噸之間。如果中國采取這個建議的話,未來幾年內煤炭進口水平都會保持在較高的位置,并且有可能逐年上升。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中國對于國外煤炭的需求,會不會起到中國石油需求起到的影響呢?
17年來,中國一直都是石油凈進口國,進口量占到了國內消費量的50%以上,中國的原油進口占國際市場的11%。作為對比,中國的煤炭進口量僅占國內消費量的4%,卻占到了國際煤炭交易量的12%。所以,中國國內煤炭需求和消費的小小變化,都會對國際市場上煤炭的生產和供應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由于煤炭出口國的數量相對較少,而這些國家的政局又相對穩定,所以中國的煤炭產業政策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可能要遠遠弱于石油。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