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泉州港:改寫歷史 嶄新崛起

2010-11-01 13:04:25 泉州晚報

在滿載歷史的泉州港,5年來的記憶層層疊疊:從集裝箱業務步入全國百萬標箱俱樂部,到第六屆中國航海日的華麗啟幕;從海上客運“零”的突破,到兩岸貨運直航的如期而至;從“新泉州”輪找到回家的路,到叫板國企的本土大船誕生,潮漲潮落間,泉州港持續書寫著精彩“海生活”。

在這里,我們忍不住想要盤點,想要記錄。過去的5年,不斷地改寫著泉州港的千年歷史。如今,泉州港正以更加挺拔的姿態,昂首闊步,迎接明日的朝陽。

浴火重生 常態化客運實現零突破

記不清多少年了,泉州海上常態化客運登記為“零”。海上運輸重貨輕客,讓客運成為泉州港口發展的“心痛”之處。“十五”期間,泉州與金門、馬祖、澎湖等實現了相對頻繁的海上人員往來,無奈都是“一次性消費”,無法真正打破泉州海上客運的困局。

將“常態化”三個字重新鐫刻在泉州港客運歷史的,是泉金航線。2006年6月8日10時50分,隨著鳴笛拉起,“泉州輪”由泉州石井港區開航駛向金門,“新金龍”號自金門水頭碼頭駛向石井港區,泉金航線正式開航,一個讓泉州和金門兩地鄉親盼了半個多世紀的夢終于實現。該航線成為繼廈門-金門、馬尾-馬祖航線之后,海峽兩岸間的第三條客運直航線路,并開始了常態化運作。從此,臺灣同胞從泉州回臺灣只需10小時,朝發夕至不在話下。

新生的航線,開局良好但也需努力經營,在增加航班、開辟專用通道、建設浮動碼頭等系列措施的刺激下,終于吸引越來越多臺胞的目光。幾年間,來往于泉金航線的30萬人次旅客,一起見證了航線的成長。

華麗變奏 貨運吞吐量翻了近一倍

如果說“十一五”期間,泉州海上客運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蛻變,那么海上貨運則是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跨越。

一組數據,見證了五年間泉州港貨運發展的每一個進步:從2005年到2009年,泉州港口貨物吞吐量從4046萬噸增長到7666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從63萬標箱增長到125萬標箱。幾個排名,透露著泉州港地位攀升的信息:內貿集裝箱運輸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成為全國內貿集裝箱五強港口。

泉州地處臺灣海峽西岸中部,處于從北美至東南亞、印度洋、大西洋國際航線的西側,是上海港至廣州港的中心點,也是大陸對臺海上直航的最佳港口之一。這樣的地利,使得泉臺間港口往來的行先行試要比其他地方來得更多。回首過去5年,一頁頁都是對臺貿易的突破。“十一五”期間,泉州港后渚、石井兩個作業區陸續開展對金門貨物直航,貨運量占全省對金、馬、澎的75%。最彌足珍貴的,莫過于“三通”從紙上談兵走入生活。2008年12月15日,泉州貨輪“成功71”輪和“新運盛6”輪,從石井作業區分別駛向臺灣的臺北港和安平港,泉臺從過去的“咫尺天涯,重重阻隔”,變成“天涯咫尺,處處通途”。

告別短板 50億元巨資建港迎大船

7億多元,是“十五”期間泉州港投資建設的金額;9.7億元,則是2009年的投建金額。一年趕超五年,正是泉州港近年來的建設手筆。

產出與投入獲得了正比。在石湖作業區里,5年來投入的20多億元資金解決數個發展瓶頸。2007年開建的泉州灣深水航道工程,將航道拓寬、浚深,10萬噸級船舶從此可以乘潮進出泉州灣。航標更新、拖輪自備、泊位深建、堆場擴容,也為石湖競爭力加碼。2007年集裝箱突破百萬標箱的時刻還記憶猶新,石湖已經又有了新的目標:計劃用3年至5年時間實現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萬標箱。

世界港口正往大型化、深水化方向發展,港口建設好不好,大型船舶能否停靠恰是試金石。2005年,中海集團打造的一艘4250標箱級的集裝箱巨輪――“新泉州”輪正式下水,她能橫渡太平洋,卻無緣與泉州港相擁。泉州港航道不夠深,造就了她“有家不能回”的尷尬。2009年8月,深水航道的疏浚,成功將“新泉州”輪迎回了家。此后,每月均有5-6艘次大型集裝箱船舶順利靠泊石湖港區作業,不僅昭示泉州港建設躍升到新平臺,石湖更與建成的湄洲灣航道一期、圍頭灣通海航道一起,攜手將泉州港帶入大船時代。把目光從石湖轉向斗尾作業區,青蘭山碼頭同樣是大船的舞臺。自2009年2月開港,青蘭山已經迎來十幾艘30萬噸油輪,進入迎接大船的常態化運作。今年8月份,這里還經受了全球最大型油輪“新埔洋”輪的現身考驗。

大船頻繁靠港的背后,折射的是泉州港建設的日益完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泉州港投入49.92億元,新增綜合通過能力5627萬噸。眼下,肖厝5號、6號泊位,石湖5號、6號泊位以及石湖石材物流園區的建設,都將成為助推泉州港飛躍的新平臺。據悉,中遠集團在派出調研組蒞泉評估后,已同意擴大對泉州港的投資。

臨港遠航 產業集聚助推城市崛起

依托港口發展臨港產業,是港口城市崛起的共同軌跡。

2009年8月,福煉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全面投產,目標直指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標志著我省上下為之奮斗30余年的石化夢修成正果。一根海底管線,將這個項目與12.7公里外的青蘭山碼頭連在了一起。正是這根管線,源源不斷吸收著來自遠洋的一艘又一艘30萬噸級巨輪載來的原油,勾勒出石化產業千億集群美景。

同年,泉港區5.8平方公里的臺灣石化園區,手捧60億美元臺資大單的深度資本,啟動了籌備工作;不遠處的泉惠石化工業園區內,擁有1200萬噸/年煉油能力的中化項目新廠區場地開始回填,締造的是承接臺灣石化產業鏈的夢想。園區所依附的原料來源,同樣離不開大海。石化之外,“十一五”開局之年,泉州修造船廠的造船廠建成投產,成為海邊的又一道風景。2007年,泉州修船廠首艘萬噸級雙殼油輪“泰山榮譽”號正式下水,30萬噸級修船塢也將于明年2月開啟修船序幕。該廠目前已造了并交付14艘船。項目建成后,泉州修船廠將形成年造10萬噸級船舶、17萬噸級船舶、8000標箱集裝箱船12艘、年造船148萬載重噸能力,躋身我國八大修造船基地之列。

與大海有關的,諸如南埔電廠一期(二期)、鴻山熱電廠、泰山石化、石獅PTA等一批以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的石化、汽車、造船、電力、建材等港口產業集群,紛紛在“十一五”期間走入民眾視線、相繼投產。“我國東南沿海大型修造船基地”、“東南沿海地區重要汽車、工程機械零配件生產基地”、“國際石材加工中心和貿易中心”等頭銜,不久都將戴在泉州頭上。不言而喻,港口經濟已在泉州占領一席之地。根據《2008年泉州市統計年鑒》粗略分析,泉州港口拉動全市經濟比重已超過4%,且貢獻值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轉身向海 港口向海灣型轉變

談到貢獻,后渚作業區是泉州港的功臣,曾經叱咤風云的“東方第一古港”就在這里。然而,淤泥的沉積,使得一切難以回到過去,清淤成為后渚每天的必修課。即便如此,大船還是進不來,成本卻無形增加了。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船舶的大型化,國內各大港口開始從河口港向海灣港戰略轉移,如大連港轉移到大窯灣港區、青島港向前灣港區轉移。泉州港也站到了轉型的關口,除了連片開發的肖厝作業區和項目林立的斗尾作業區外,將發展重點從河口港后渚轉移到海灣港秀涂和石湖,成為泉州港不得不做的抉擇。

今年4月30日,秀涂人工島試驗段工程動工,世界500強、首家在香港聯交所整體上市的央企中交集團旗下的中交投資有限公司攜手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開始了BT形式的投資。未來,后渚持續千年的散雜貨業務將轉至秀涂,在那揮灑整合豪情。

今年5月23日,裝載著后渚集裝箱港區最后一批橋吊和RTG港口設施的“振華12”在綿綿細雨中安全停泊石湖作業區,后渚經營13年的集裝箱業務悉數與石湖整合,開始了泉州港轉身向海的歷史性轉折。

從后渚到秀涂、石湖,不僅僅是業務的轉移,更多的是泉州港的戰略抉擇。而“水深良港”,則是秀涂與石湖共同的主題,相似的天然優勢,引領它們共同走上現代海灣型港口的路線。未來泉州港的風起云涌,將在這里續演。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泉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