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碳交易,即傳遞了一個政策信號——高層明確了建立國內碳交易市場的態度。
“中國的自愿減排目前只是星星之火,兩三個月才出來一單。” 北京環境交易所(下稱北京環交所)副總經理王毅剛博士有些無奈地告訴本刊記者。
一年前,中國企業首度進行碳交易。2009年8月5日,天平汽車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平公司)從北京環交所購買了一件看不見抓不著的東西——8026噸碳權。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以碳中和為名的自愿買碳行為。
天平公司花了28萬元所買的,其實是“自愿減排額度”(VERs),是北京奧運期間,市民響應“綠色出行”活動,乘坐環保交通工具所產生的碳權。
天平的買碳壯舉,目前看來,依舊只是株孤零零的小苗。要讓碳的國內需求起飛,得需政府的助力。
今年10月下旬,國務院在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首次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這是國家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碳交易,即傳遞了一個政策信號——國家高層明確了建立國內碳交易市場的態度。
那么,中國碳交易市場逐步打開,碳價如何確定?對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各意味著什么?中國自己的碳交易之路應該怎么走?
碳價幾何?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中國的碳交易價格是如何確定的?北京環交所的碳交易價格是多少?
王毅剛:碳能成為商品,是因為歐洲排放貿易的制度要求,碳價多少,歐洲理所當然處于決定地位。在這種情形下,中國在碳價格方面還沒有定價權。
國際碳市場最重要的價格是歐盟碳配額價格,價格波動則受多重因素影響,如經濟因素、經濟周期、相關能源價格、短期政策因素等,天氣因素也會對碳價構成影響。
中國企業參與的碳交易主要涉及的是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產生的碳信用額度的價格。歐盟碳配額價格上升時,中國的碳信用額度價格也上升,但后者的價格通常比前者低一些,單價差價最高可達8歐元,大部分時期差價比這個小得多。
自愿減排項目產生的碳信用額度的價格更低,這由減排項目標準的嚴格程度和自愿減排市場規模大小所決定。目前歐盟碳市場價格為15歐元/噸左右,CDM項目產生的碳信用額度價格一級市場為10歐元/噸左右、二級市場為12歐元/噸左右。
北京環交所參考了世界一些場外交易市場的價格,目前自愿減排項目產生的碳信用額度定價是35元/噸,是否科學還有待觀察。
幾家歡樂幾家愁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將給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帶來什么影響?對新能源行業又意味著什么?企業需要如何應對?
王毅剛:應該說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對這些行業都是巨大的機遇。碳交易是市場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制度,它有效的提供了一個激勵給企業,使企業自主的減排行為成為企業福利增進的源泉。
對于新興行業來說,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將給這些行業產生的碳信用額度提供交易和增值的機會,提供給企業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是市場化補貼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手段,對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商業化開發和利用有好處。另外,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還能誘發企業的學習效應和規模效應,促使企業成本的降低。
對于鋼鐵、煤炭等能源密集型傳統行業來說,碳交易市場為那些積極減排的企業提供了出售配額或碳信用額度的獲利機會,同時也為那些減排成本較高的企業提供了靈活、低成本地完成減排目標的方式。
企業對于碳市場的發展除加大投資開發低碳技術以外,還應該加強對碳市場的認識,關注碳市場政策發展動向,評估自身碳減排潛力,建立碳資產管理制度,積極參與碳市場交易,積累碳交易環境下的知識和能力,為碳市場的全面到來做好充分的準備。
中國特色碳交易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有專家稱,中國發展碳交易要遵循先自愿后強制、先現貨后期貨的順序,你怎么看?
王毅剛: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立的初期目標是企業不應承擔過多的責任,特別是不應承擔碳排放總量絕對控制的責任。第一階段,中國的主要任務應該是設計出合理的激勵碳價,以此促進低碳技術的準備和成熟,為碳的總量限排打下基礎。[page]國際上碳交易的現貨市場出現不久期貨市場就迅速發展了,自愿市場很大程度地依附于強制市場,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一個先自愿后強制、先現貨后期貨的次序。中國首先要做的是選擇一個先行行業和先行區域,明確實施強制減排。發出強制碳減排的信號,才會有能力建設自愿市場,并讓它得到較大發展。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在北京環交所的實踐過程中,您覺得在中國建立碳交易市場有哪些困難?原因是什么?
王毅剛:沒有強制減排碳交易體系是中國碳交易市場困難的根本原因。自愿減排行動受企業認識和能力的限制,受發展階段的限制,很難承擔起中國節能減排的重任。同時,企業的自愿減排構不成制度要求,形不成規模和制約力。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如何既保證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又利用市場機制激活國內碳交易市場?中國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
王毅剛:中國的工業化發展處于中后期階段和城市化進程尚待持續,以及能源結構改進余地偏小,決定了中國碳排放絕對增長是客觀需要。因此,中國第一階段的強制設計方式應是:控制碳排放增長的速度,而不是排放的絕對數量,通過對高排放行業的現有設施實施排放限制,對新增和新建設的排放設施實施較高的技術標準組織生產。碳配額的交易就可以在現有排放企業間進行了。這樣實際控制的是碳排放增長的速度和強度。
中國碳交易發展的終極模式,和歐洲的碳市場不會有本質的區別。如果說有區別,也只是在制度設計上,更符合中國自身的需要,但只是局部的創新和細微的調整,屬于微創新和微革命的范疇。世界碳市場的發展已經為中國積累了理論和實踐的多重樣本和經驗。
此外,建立碳交易試點也很有必要。碳試點能夠幫助企業實現低成本減排,還有實現碳價格的功能,任何市場的發展都需要一個價格信號和激勵。
試點先行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目前在中國選擇碳交易試點的標準是什么?
王毅剛:對于試點區域的選擇,至少應當符合兩個標準: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和地域范圍具有一定廣度。區域內對能源生產和能源密集型工業要有一定區位優勢,這樣碳排放體系對地方經濟發展更具有無損性;地域范圍方面,要避免或減輕“排放轉移”的問題,要讓市場具有足夠的容量和交易主體;另外,區域經濟發展特征、自然條件應當有較大差異。
這是由碳交易試點的任務所決定的。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和自然條件在東、中和西部之間相差較大,如何平衡這些區域之間的利益關系對于碳交易試點很重要。而碳交易試點要為更大地域范圍內的碳交易積累有價值的經驗就應當具有與全國經濟發展和自然條件相近的特點。
另外,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可以將全國劃分為三種類型的減排區域,分別是先行核心減排區、預備減排觀察區和自愿減排區。碳交易試點應當從先行核心減排區開始。
對于試點行業,國際主流的經驗都是從能源生產和能源密集型產業開始,特別是電力行業,因具有減排成本偏低、產業競爭度低、排放數據易于取得等特點而往往成為首選行業。
中國首選行業不應超出電力行業和鋼鐵行業的范圍。實驗階段,甚至應該只考慮電力行業。對于電力行業,應該通過限排促使電價上升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用補償機制(Offset)使鋼鐵行業出售減排額度獲益的辦法達到行業減排的效果,這樣就簡化了實驗階段的設計工作。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