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在煤化工領域突破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并逐步產業化,但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很多坎兒還沒有邁過去。學習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令人深受啟發,我認為煤化工產業一定要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而跨行業多聯產是煤化工發展的唯一出路。”陜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會長胡海峰上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開門見山地說。
他說,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大力培育支柱產業,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是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拿炙手可熱的煤化工來說,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現在回頭看來教訓仍然值得反思,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各地一窩蜂似地爭搶上煤化工項目,有煤必化,逢煤必化。現在不光化肥、甲醇、電石、焦炭等傳統產品嚴重過剩,就連煤制烯烴等新型煤化工產品也存在過剩風險,成本優勢到底能否抗衡石油路線還存疑問。“十一五”初期,大家認為原油價格在每桶70美元時煤制烯烴比石油路線有成本優勢,現在煤炭價格漲幅卻遠遠超過了原油漲價,經濟優勢并不明顯。
二是盡管我國已攻關掌握了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核心技術,但碳元素的利用率仍然較低,有效資源沒有吃干榨凈,節能減排壓力持續增加。比如煤制尿素、甲醇僅有30%左右的碳元素固定在產品中,大量的碳變為二氧化碳排放掉了。這兩個問題解決不了,對煤化工產業來說將是致命打擊。
“陜西是煤炭資源大省,具有發展煤化工的先天優勢。煤化工要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拋棄‘重速度不講效益、重規模不求質量、重發展不顧環境’的傳統思想,樹立全新理念,跨行業大聯合、多聯產就是唯一出路。目前煤化工多聯產是狹義的,不外乎是單純的延伸產業鏈,對產品進行深加工。跨行業多聯產不局限于此,而是通過延長產業鏈與跨行業耦合發展新模式,把相關行業的有效資源加以充分利用,實現物盡其用。”胡海峰認為。
胡海峰向記者介紹說,比如煤制尿素的原料一氧化碳、氫氣、二氧化碳、氮氣等,分別可從焦化、火電、鋼鐵等企業排放的尾氣中回收利用。焦化企業每生產1噸焦炭,就產生400~500立方米含有85% 有效成分(一氧化碳、氫氣、甲烷)的焦爐煤氣。目前僅陜西省每年產生焦爐煤氣大約130億立方米,相當于600萬噸標準煤,能夠滿足10多套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裝置生產原料一氧化碳加氫氣的需要,而火電、鋼鐵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 和氮氣,更是化肥生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資源,僅10萬千瓦機組產生的二氧化碳足夠年產52萬噸尿素生產需求。
跨行業多聯產在煤化工領域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針對陜西某大型煤化工企業將在韓城和黃陵分別新建年產500萬噸焦化項目,胡海峰建議將其中的焦爐煤氣全部回收,用管道輸送到附近的下屬兩家大型化肥企業用作原料,或者就地轉化為合成氨再送到化肥企業,還可就近利用火電、鋼鐵企業排放的尾氣,這樣化肥生產成本無疑將大幅下降。
胡海峰告訴記者,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為我國未來5年的發展布局謀篇,繪制藍圖。在編制“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關鍵時期,煤化工產業一定要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發展方向,轉變發展方式。胡海峰透露,正在制定的《陜西“十二五”能源化工發展規劃(草案)》已形成初稿,他將對其中煤化工產業的發展思路提出以上設想,力促行業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