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碳排放影響中國生態足跡

2010-11-18 11:18:12 工人日報   作者: 趙曉展  

201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和《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近期先后公布,有專家據此提醒,如果繼續以超出地球資源極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類“將需要兩個地球來滿足需求”——

人類生態耗竭已超五成 中國生態足跡量全球第二

生態足跡,是指為滿足人類的資源消費和吸納廢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數量。簡單理解,“生態足跡”可以直觀地顯示一個人或者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消耗了多少地球資源”。

以最新的2007年“生態足跡”計算表明,人類的生態耗竭已經超過50%,這表示地球需要1.5年的時間來產生人類所用的可再生資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換句話說,人類需要1.5個地球來滿足生活和生產活動對資源的需求。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副首席代表李琳博士表示,如果繼續以超出地球資源極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類“將需要相當于兩個地球來滿足每年的需求”。她認為,從現在的趨勢看,這一進程有可能加速到來。

兩份新近“出爐”的報告,正在國內環保界掀起一股不小的波瀾。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1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被業內人士稱為是一份關于“地球健康”的調查。

調查顯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經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有專家據此解讀,如果繼續以超出地球資源極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類“將需要兩個地球來滿足需求”。

另一份報告,是同樣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共同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page]

生態足跡,是指為滿足人類的資源消費和吸納廢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數量。簡單理解,“生態足跡”可以直觀地顯示一個人或者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消耗了多少地球資源”。

報告指出,過去30年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集約化也增加了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地球生命力指數不斷下降

實際上,從20世紀80年代起,人類社會就已經超過了每年的“生態足跡”和地球每年生態承載力的均衡點,人類的資源消耗速度開始超過地球的可再生能力,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也開始超過生態系統的吸收能力。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生態超載”。

兩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報告》是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倫敦動物學學會以及全球足跡網絡共同完成的,該報告以地球生命力指數為指標衡量了2500多個物種、近8000個種群的健康狀況。

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30%,在情況最嚴重的熱帶地區,地球生命力指數降低了60%。

以最新的2007年“生態足跡”計算表明,人類的生態耗竭已經超過50%,這表示地球需要1.5年的時間來產生人類所用的可再生資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換句話說,人類需要1.5個地球來滿足生活和生產活動對資源的需求。[page]

中國人均“生態足跡”排名全球第74

這份《地球生命力報告》同時顯示,中國人均“生態足跡”排名全球第74位,表明中國人均對生態系統的消耗量低于世界平均值。

報告中人均“生態足跡”排名前十位的國家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丹麥、比利時、美國、愛沙尼亞、加拿大、澳大利亞、科威特和愛爾蘭。

《報告》還顯示,高收入國家的“生態足跡”最多,是低收入國家的五倍,這表明富裕國家不可持續的消費大部分建立在對貧窮國家自然資源的消耗上,通常從自然資源豐富的熱帶國家獲取。“如果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按美國的平均水平生活,那么需要多于4.5個地球提供的生態承載力才能滿足人類的消費需求和消納二氧化碳的排放。”

對此,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副首席代表李琳博士表示,如果繼續以超出地球資源極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類“將需要相當于兩個地球來滿足每年的需求”。她認為,從現在的趨勢看,這一進程有可能加速到來。

三因素最影響中國“生態足跡”

盡管從全世界范圍比較,中國人均“生態足跡”排名并不靠前。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提供的一個數字卻不容國人忽視:我國“生態足跡”總量目前僅低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位。

報告分析表明,2005年至2008年,中國“生態足跡”增長速率較之前5年總體有所放緩,生物承載力持續增加;同時,中國人均消費“水足跡”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國對水資源的消費總體上相對節約和高效。

然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均生態資源稀缺、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生態足跡”增加的速度遠高于生物承載力的增長速度。[page]

報告還指出,碳排放、城鎮化和個人富裕程度成為影響中國生態足跡的主要因素。

2008年,與建筑、交通運輸、商品消費、服務供給等能源需求相關的“碳足跡”,在中國29個省級行政區的總體生態足跡中超過50%。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3個直轄市以及工業大省山東,“碳足跡”的比重超過了65%。

報告顯示,在人均GDP超過人民幣3萬元(約4500美元)的省份,人均生態足跡與人均GDP呈現非常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以中國為例,高收入人群絕大多數分布在城鎮,城鎮地區的“生態足跡”是其周邊農村地區的1.4~2.5倍。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人均“生態足跡”與城市化水平直接相關。研究顯示,目前中國城鄉之間的人均“生態足跡”差異非常明顯,城鎮居民比鄉村居民的人均“生態足跡”明顯要多,前者是后者的1.4~2.5倍,并具有快速拉大的特征。原因在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消費差距和能源利用結構差異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2008年,人均“生態足跡”北京最高,云南最低。從1985年至2008年,上海、北京、天津、廣東和重慶的人均“生態足跡”增幅最大。

環境問題日益制約經濟發展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于自然環境。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祝光耀,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秘書長。在他看來:“未來20年將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政府深知這一點,并以加速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

這一點,在《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中得到了有力的例證。[page]

報告指出,有積極的跡象顯示中國正致力于實現可持續發展。與2000年至2005年期間相比,2005年至2008年期間多數中國省份的“生態足跡”增長速度有所減緩。在北京,這個趨勢歸功于更穩定的城市化速度、節能措施,以及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經濟轉型。

報告分析,目前,個人消費模式的轉變已經超越人口因素,對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居民消費模式的轉變日益成為中國“碳足跡”增長的推動力。報告稱,“根據對中國家庭消費生態足跡的分析表明,‘碳足跡’增長主要來自于對住房、交通、商品和服務消費的增長。”

對此,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干事詹姆士·利普表示:“在中國,要想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不以犧牲未來發展為代價,增加對‘生態足跡’的理解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這份報告告訴我們,要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必須保護生態系統,因為它是經濟、社會體系的基礎,也會對全球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