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低碳促第二次經濟全球化

2010-11-30 09:03:20 廣州日報   作者: 林伯強  

貿易和投資的經濟全球化使得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常常以不發達國家的加速污染為代價。

低碳全球化從碳減排角度出發,國家間貿易服務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加入碳減排考慮,有可能比外貿把全球經濟更為緊密地捆在一起。

發達國家應當在減排問題上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的理解,應當給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從全球角度以最小成本減排。通過碳交易,支持發展中國家進行減排。

對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來說,減排的成本和機會并存。在國際上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減排合作和減排博弈,在國內則尋找最小成本的減排途徑。發展新能源產業是一條必須走的道路。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引發的各國二氧化碳減排熱潮,進而出現的低碳新概念,迅速進入了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鑒于二氧化碳引起的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影響,我們應當放眼全球,特別關注低碳對全球經濟格局,尤其是對對外貿易產生怎樣的影響。

眾所周知,第一次經濟全球化是通過貿易和投資把全球經濟捆綁在一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貿易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好處是明顯的,我們得以利用先進技術和外資,通過國際間貿易,以“后起”的優勢,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工業化城市化過程。而負面影響也是明顯的,中國的資源稀缺和環境也由于經濟全球化而快速惡化,因此,貿易和投資的經濟全球化使得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常常以不發達國家的加速污染為代價。由于不同國家收入水平不同,對環境需求也就不同。在開放性國際經濟條件下,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可以 “在低收入國家生產高污染產品,在高收入國家消費這些產品”。目前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和日本的關系基本如此。

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來自哪個國家的二氧化碳的影響是一樣的。但是,同一產品由不同國家生產,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主要來自于能源價格、生產工藝和能源效率的不同。在發達國家制造某一個產品可能是一個單位的碳排放,而在發展中國家,由于能源價格以煤為主,生產工藝相對落后,能源效率相對低下,可能會產生超過一個單位的碳排放。這樣,在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中,該產品在“低收入國家生產,在高收入國家消費”,的確導致更多的碳排放。

因此,低碳的全球化是,從碳減排角度出發,國家間貿易服務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加入碳減排因素考慮,進一步加強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過程中相互依存的程度,從而對全球經濟格局帶來新的影響和變化,這是每個國家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進一步說,低碳有可能比外貿把全球經濟更為緊密地捆在一起,畢竟,就外貿而言,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做還是不做。然而,由于生產工藝和能源效率比較低而導致的碳排放是階段性經濟發展所決定的。

以二氧化碳的全球性影響為基礎的低碳全球化,必須全球性應對。發達國家可能采取的對策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應當在減排問題上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的理解,應當給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從全球角度以最小成本減排。這就要求發達國家在外貿和投資中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生產工藝和能源效率水平,盡量減少轉移排放的差異。一般來說,由于發達國家能源效率一般比較高,節能空間比較小,節能成本比較大,節能的邊際收益也比較低。反之,發展中國家節能減排空間比較大,成本相對也比較小。

第二,通過碳交易,支持發展中國家進行減排。目前京都機制下兩個不同但又相關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一是以配額為基礎的交易市場,即通過控制碳排放總量,造成碳排放權的稀缺性,使其成為可供交易的商品的排放交易體系。二是以項目為基礎的交易市場,負有減排義務的締約國通過國際項目合作獲得的碳減排額度,補償不能完成的減排承諾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和聯合履約機制(JI)。國際碳交易市場尚處于發展階段,有待未來國際氣候談判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減排規則。由于尚未形成全球碳交易市場,目前主要是以京都機制下的歐洲(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和自愿減排機制下的北美(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兩個區域性市場為核心。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如果可以從公平角度確定人均排放權,就可以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能源環境責任,通過碳交易支持發展中國家進行減排。

第三,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碳稅迫使發展中國家減少排放,這是很可能出現的情景。碳稅也是一種環境稅,是按照化石燃料燃燒后的CO2排放量征稅的一種減排手段。目前碳稅在發達國家已逐漸推廣實施,他們還希望將碳稅進一步向全球范圍推廣。支持碳稅政策者認為,碳稅可以使得替代能源與廉價燃料相比更具成本競爭力,推動替代能源的使用。其次,征收碳稅的收入還可用于資助環保項目,或對節能減排技術進行補貼。再次,與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不同,征收碳稅不僅管理成本比較低,實施過程也可能更為簡便、公正,而且更具有可預見性。即通過為碳排放設定了一個明確的價格,更有利于估算節能減排進行的投資預期收益,降低投資風險。然而,反對碳稅政策者認為,首先,碳稅將降低高耗能的發展中國家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利于處于高耗能經濟發展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其次,碳稅客觀上有可能淪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新手段,尤其是如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征收國內碳稅的同時,開征碳關稅,那就意味著相對低效率、高能耗、生產工藝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可能將大幅度下降。

前兩種做法基本上對發展中國家有利,而第三種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將產生負面影響。如果發達國家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現實發展情況,不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和資金支持,而意圖通過碳稅迫使發展中國家進行減排,那么,這意味著,今后發達國家很可能打著低碳的旗號,通過碳關稅等手段來影響國際貿易,從而占據主動。以上提出的三種做法,在不同的時間段,有可能是以一種做法為主,而最終可能是三種做法同時出現。

而對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來說,減排的成本和機會并存。在國際上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減排合作和減排博弈,在國內則尋找最小成本的減排途徑。發展新能源產業是一條必須走的道路,政府通過政策傾斜積極推動新能源發展的同時,也應注意以最小成本來做。最小成本要求在根據資源與市場情況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及時跟進相應的配套設施和政策,推動產業的良性、有序發展。

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公眾來說,必須做好應對低碳帶來的成本和能源價格上漲的準備。低碳轉型,如清潔能源發電,除了本身發電成本比較高外,對于相應電網的配套和成本要求也比較高(如風電和太陽能的并網),大規模的清潔能源發電會使發電企業成本負擔大幅度增加。因此,發展清潔能源,解決成本問題是關鍵。

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來說,應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當氣候變化和環境成為政府和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時,對于行業高管來說,無論他們是否相信氣候科學,都必須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從中尋找與自己企業相適應的機遇,這就是生存之道。當然,低碳也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新的市場,而提高效率所需要的技術進步將使企業可以在減排的同時提高效率、增加盈利。

總體來講,如果碳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確定,低碳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確定,而低碳全球化的速度取決于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對氣候變化的理解。碳減排導致的全球化可能會影響傳統的貿易全球化,重新劃分全球產業格局。如果不想讓碳排放問題阻礙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進程,那么發達國家就應當把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能源效率作為應對全球碳減排的主要手段。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也應當從自身情況出發,積極尋求低碳發展之路。

(作者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低碳 第二次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