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華寧夏煤業集團投資170億元建設的煤基烯烴項目,近日生產出純度達99.69%的丙烯,一個新的化工產業鏈將由此誕生,生產丙烯的原料,就是一直被人當做燃料的煤炭。
用煤炭生產丙烯,只是寧夏“一號工程”中的一個普通項目。
在延長產業鏈上做文章
如今,在寧夏再提到能源,在“煤炭”之后都少不了“煤化工”三個字。“煤化工”的地位和作用,讓寧夏人刮目相看。“煤化工”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甲醇”、“丙烯”、“煤變油”等詞語,不僅經常從各級官員和專業人士口中說出,而且漸漸為外界人士所熟悉。
過去,寧夏的煤炭企業主要干兩件事:挖煤,賣煤。寧夏周邊都是富煤地區,煤炭外銷競爭激烈,有時也會“打內戰”。由于運力不足,有些煤礦不得不以運定產。由于不能及時運出,挖出來的煤炭常常堆如小山、有時甚至發生自燃,既令人發愁又讓人心疼。
神華寧夏煤業集團黨委書記陸維平近日向記者談起那段往事時說:“過去,一挖出煤,就千方百計想辦法往外拉運。賣煤,是頭等大事。”
挖煤、賣煤,所得十分有限,對寧夏經濟的貢獻、對相關產業的影響和帶動作用都很小。資源優勢,在寧夏長期沒有形成經濟優勢。而要提高附加值,就要讓煤炭由燃料變原料、在加工煤、轉化煤、延長產業鏈上做文章。
寧夏“一號工程”走上快車道
寧夏原來有4個煤業集團,但實力都很有限,也不具備謀大事、干大事的能力。
2002年12月28日,寧夏能源發展史掀開了新的一頁:為了實施大集團、大開發戰略,寧夏借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將原來的亙元、太西、靈州3個煤業集團和寧煤集團公司重組為寧夏煤業集團。隨后,被稱為寧夏“一號工程”、承載再造一個“經濟寧夏”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就在黃河岸邊的一片千古荒原上崛起。煤炭作為燃料的歷史將在那里被改寫,搖身一變的煤炭,將以化工原料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而承接這一歷史使命的就是寧夏煤業集團。
2006年1月18日,規模更大的企業航母在寧夏誕生:寧夏煤業集團與神華集團合資合作,改組成立神華寧夏煤業集團,成為寧夏“十一五”期間經濟領域內一個引人注目的大動作,寧夏的“一號工程”也就此走上了快車道。
神華寧煤集團董事長王儉近日告訴記者:2002年,寧煤集團成立時,產煤總共才有1754萬噸;2005年,組建神華寧煤集團前,產煤也只有2300萬噸;而到了2009年就猛增到5025萬噸,今年則有望突破6000萬噸。
令人振奮的不只是經濟指標的增長。陸維平說,集團已經用煤炭生產出多種化工產品,調整了產業結構,不僅走出了新型工業化道路,而且帶動了寧夏工業的轉型、升級、換代,打破了碳化硅、鐵合金等高耗能企業占統治地位的局面。煤炭的深加工,讓煤炭“變身”為甲醇、煤基二甲醚、聚丙烯等化工原料。煤炭就地轉化為化工原料,也實現了增值的目標。而加工成化工產品所產生的利潤,遠非賣煤、發電可比,效益可以幾倍、十幾倍增加。
王儉透露:除了年產25萬噸煤制甲醇、年產21萬噸煤制二甲醚等項目已經建成并生產出合格產品外,年產50萬噸煤基烯烴項目已開始投料試車,煤制石油、煤制天然氣項目也在有序進行,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形成年產400萬噸石油、4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生產能力。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石油可以轉化的產品,用煤炭同樣可以加工出來。
“十二五”,寧煤的前景更為誘人
“十一五”,神華寧煤集團創造了輝煌;“十二五”,神華寧煤集團的前景更為誘人。
神華寧煤集團總經理嚴永勝描述了他們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建成國家級億噸煤炭基地,初步建成國家級碳基材料研發基地,世界級現代煤化工基地也將初具規模,煤炭年產量將突破1億噸,煤化工產品將達到200萬噸,煤炭深加工產品將超過100萬噸,營業總收入將突破500億元。再過5年,也就是到2020年,原煤產量將穩定在1.3億噸,煤化工產品將達1300萬噸,烯烴產品將達300萬噸,營業總收入將突破1000億元。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