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新能源發展轉變電價改革是關鍵

2010-12-20 16:34:45 搜狐證券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指導,中國經濟時報社主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產業經濟研究部合作支持的“第二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 全國經濟界年會,于2010年12月18~19日(周六、日),在北京希爾頓酒店舉辦。主題為“‘十二五’:區域經濟/能源產業”。以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研究部部長馮飛的演講:

各位代表下午好,非常榮幸能到經濟經濟前瞻論壇,就能源問題跟各位作交流。給我出的問題是能源的“十二五”規劃,我想就這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體會。下一位發言人周大地所長可能更有發言權,我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從“十二五”能源規劃考慮的問題來看,我認為除了“十一五”考慮經濟社會造成的能源和資源壓力持續加大、能源安全問題凸顯之外,我想有兩個新的因素的考慮,第一個因素,全球能源經濟的轉型問題,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綠色發展、綠色復蘇成為全球一個非常熱的話題,低碳經濟應該說是初見端倪。第二個因素,氣候變化問題的考慮,特別是在坎昆,就新一輪全球氣候變化的治理框架的問題進行討論,我想主要是兩個附加因素的考慮。在這樣的背景下,“十二五”的能源發展的主線是什么,我個人的體會就是能源發展方式的轉型是“十二五”能源發展的主線,像“十二五”大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一樣,其主線在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二五”能源同樣是轉變能源發展的方式。如何轉?我想談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像剛才主持人李偉東先生談到的,說能源消費總量設不設限,這是討論的一個比較熱烈也比較難以定奪的話題。按照中央對于“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提出來,要設資源能源消費總量的限。就能源領域設不設限,設多少,現在初步考慮到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在38億到40億噸標煤,是不是依據這樣一個數據來設消費總量的上限。我個人的看法,如果設了上限,功夫下在需求策,而不是供給策。因為供給側能源消費總量我認為是難以搞清楚的,我們看“十一五”的規劃,再往前的“十五”能源發展規劃,不光是能源,幾乎所有的政府五年規劃甚至是年度計劃和實際執行結果偏差很大。當時如果說反思“十一五”一些規劃制定過程當中的教訓的話,就是對于經濟發展的結構性變化還沒有充分的估計到它的影響力,比如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問題,在能源領域怎么樣產生影響,產生多大的影響。就中國的工業化發展來看,因為我是產業部的,工業化也是我們研究的范圍,總體上來看,“十二五”有可能處在轉型階段,工業化的中后期向高級階段的過度是“十二五”時期的特點,“十三五”可能會進入到工業化的高級階段。這是我的總體判斷。因此在這樣一個結構性、階段性有可能出現重大轉折的時期設限,我認為是帶有比較大的風險。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能源供給結構的調整。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能源供給結構70%靠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40點,比OECD平均水平更是高了不少。能源供給結構調整,應該說大的目標,比如說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要占到15%,這樣一個更加長遠的十年后的目標來確定的?!笆濉边@樣一個目標怎么樣在五年當中落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截止到去年年底,非化石能源占整個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在9.6%, “十二五”期間我個人的看法應該發展到12%左右,這是非化石能源。當然,在非化石能源當中,現在比較關注的像核電的發展,這是代煤非常重要的能源供給方式,替代煤炭。目前中國的核電在建規模全球第一了,25個核電在建堆。預計到2015年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要從目前的1000萬千瓦左右增加到4000萬千瓦左右。另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例如風能、太陽能。中國在過去四年當中每年風電的裝機是以100%的速度增長,估計今年年底風電累計裝機在4000萬千瓦,也可能仍然是全球第二,但是和排在第一的美國之間的差距非常小。

在風電發展當中有很多討論,比如說風電是不是發瘋了,發展過快。怎么樣評論可再生能源發展是不是良性發展?是過快還是不存在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兩個標準,如果風電這樣比較快速的發展速度和技術進步能夠同步,和成本下降能夠同步,我認為速度快沒問題,關鍵還是看是否同步的問題?,F在我個人的看法是有些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可再生能源關注的重點不僅僅是應用規模的擴大,而是技術的掌握,真正的建立在自主技術基礎上的風電和太陽能的裝備能力的形成。我個人估計到2015年中國的風電裝機恐怕要從今年年底4000萬千瓦提高到9000萬千瓦左右,同時太陽能光伏發電加速起步,這是從非化石能源的角度。當然,還有水電的加快發展,中國水電資源相對豐富,是世界第一大水電資源國,但是我們的開發程度還是偏低的。水電又是清潔能源,最重要的是經濟成本低的代煤的能源。我想加快發展水電,需要處理好環境和生態問題,這沒有太大的爭論。我本人估計,到2015年,水電的裝機恐怕要從目前的2億千瓦到2.8億千瓦左右。這是第二個問題,供給結構的調整。

第三個問題,節能的問題。“十一五”我們制定了節能減排的目標,單位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和COD排放總量降低10%的目標,這是“十一五”的目標?!笆濉钡囊粋€基本判斷就是節能的難度是大于“十一五”的,我個人判斷是這樣的。從“十一五”前四年的執行情況來看,累計下降15.6%,如何實現15.6%?我們分析主要是工業節能,工業當中又有兩種可定量的節能途徑,就是技術節能和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的貢獻在80%左右,而技術節能當中,一方面是節能新技術的采用,但是最主要的方面是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實現了設備的大型化,來實現這樣一種節能。換句話講,“十二五”落后生產能力依然存在,甚至量不小,前一段到工信部討論工業轉型規劃的時候,他們的數據是,按照目前落后生產能力的定義,我們淘汰了一半,還有一半沒有淘汰掉。但是我想越往后難度越大,目標到底有多少?我們研究部做了一些測算,如果從可實現的角度,大致上是在 15%到17%之間,就是單位GDP能耗的下降。有些專家比較緊張,是高一點。這是節能的目標。

減排的目標,實際上“十二五”中央在規劃建議稿當中提到了一句話,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就是要增加污染物的總量控制種類。剛才講“十一五”總量控制是兩個主要污染物,“十二五”要增加新的總量控制種類,增加什么?因為還沒有公開,不好講,跟大家說是考慮要增加新的總量控制種類。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應對氣候變化要實現二氧化碳強度的減排。大家都知道,到2020年中國的碳強度減排目標是40%-45%,那個基年是2005年,“十二五”怎么考慮二氧化碳的減排目標。實際上二氧化碳的減排,總體上實現起來有三大大途徑:第一個途徑是靠節能;第二個途徑是能源結構的優化,特別是低碳能源的發展,能源消耗的碳折算系數就會相應的減少;第三個途徑就是增加碳匯,森林碳匯、草原碳匯,也包括增加一些新的技術,比如像CCS碳捕捉和封存技術,來實現減碳。由此就可以判斷,碳強度減排的目標肯定要高于節能的目標,就是單位GDP二氧化硫的減排肯定要高于單位GDP的能源消耗減少的目標。這是第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四個問題,推動能源的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能源發展方式的變革轉型最重要的是創建一個有利于轉型體制機制的問題,我想這里面最重要的矛盾有:第一,能源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實際在“十二五”中央的規劃建議當中已經提到推進能源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怎么改?改革的方向實際上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使得能源和資源產品的價格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供求關系和環境損害的外部成本。當然,怎么改?逐步地改?哪個最為關鍵的領域?我個人的理解,我個人的觀點,電價改革非常核心,當然也要推進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電價改革不僅僅是能源的問題,它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我認為它是個“牛鼻子”,所以電價改革非常關鍵。這是第一個考慮。

第二個考慮,從財稅上來看,現在考慮是環境稅,大家在報上,在中央的建議稿當中都看到了要推進環境稅,還有資源稅的改革,在新疆地區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來推進。資源稅怎么改?我原來說解決三個問題,現在我們主要是解決由從量計征變成從價計征的問題。所謂從量計征,就是不管價格高還是低,是147美元 /桶的時候,還是現在188美元/桶,資源稅都是一樣的,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資源議價的利益是誰得?有這樣一個問題,顯然資源稅這種征收方式是不對的。要從過去的從量計征的方式變成從價計征,和價格掛起來,解決資源議價被少數企業所獨占的問題。這是財稅當中的另外一個問題,現在討論比較多的是碳稅問題,我認為在“十二五”期間談碳稅問題還為時早一點,但是要研究碳稅政策。

最重要的還有一個問題,目前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拉閘限電,各地非常普遍,因為電是幾乎難以作價的,其他的能源品種的消耗可以動動數據,電是很難動數據的,所以拉閘限電現在成為完成各地節能目標的一個手段。也就是說,怎么樣建立一個節能減排的一個長效機制最為重要。我想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是三個機制的構成,第一個就是市場的機制,它也是最核心的一個機制。市場機制是達到資源配置效力最優的方式,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替代,但是在市場機制當中最重要的是一個價格的信號,也就是通過能源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來形成有利于節能減排長效機制當中的基本的機制就是長效機制。第二個就是政策的機制,包括怎么樣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就是一個監管機制,包括能源審計、環境監管等等。也就是長效機制原則上由這三大機制來構成的,最關鍵還是一個市場的機制,這樣才能使得企業的節能行為真正是內生的、自發的,否則我們的監管成本太高,完全靠行政性手段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今天我就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新能源 發展 轉變 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