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建設被看成是打破風電、光伏發電并網難的一劑良方。
隨著風電、光伏以及生物質能等新興能源的迅速崛起,并網難題正給國內電網帶來新的壓力。
12月11日,在“2010中國電網調度智能化發展峰會”上,國家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電網穩定控制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薛峰將新一輪電網安全防御重點放在了“新能源電力上網對電網安全造成的沖擊”上。之前,電網安全的重點是電網系統內部的安全和電網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的攻擊。
不過,智能電網被看成是幫助電網擺脫受攻擊命運的一把利刃。甘肅電力公司風電技術中心副主任何世恩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表示:“新能源產業毫無疑問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作為世界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新話題,智能電網正成為世界各國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
所謂的智能電網,又被稱為電網“高速公路”。目前,美國等世界發達國家正在啟動智能電網建設,而在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剛剛提出要構建具有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征的統一智能電網。這也將預示著,未來智能電網在改善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上網問題上將起到關鍵的作用。
崛起的新能源
新能源產業在經歷了一輪急速狂奔后,又將進入下一個發展周期。據報道,《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日前已由國家能源局上報給國務院等待審批。在這份規劃中,新能源產業還將有新的增長。
根據規劃,到2011年和2020年,各項新能源的階段性發展指標在太陽能發電裝機方面規模將分別是200萬千瓦和2000萬千瓦,在核電產業方面分別是1200萬千瓦和8600萬千瓦,風電產業分別是3500萬千瓦和1.5億千瓦。
事實上,這些在地方上也得到了印證。目前,酒泉市已在肅州區投資1707萬元,規劃建設了一個10平方公里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作為國家發改委批準的“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的配套工程,其先后引進了風機總裝、風輪葉片制造、塔筒塔架制造等風電裝備制造項目12個,簽約資金達20億元。到2015年前將形成150萬千瓦的風機成套設備生產能力,最終建成集研發、制造、認證、測試、培訓、配件供應、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國內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除了風電之外,目前甘肅、青海、寧夏、云南等日照資源豐富的省區,紛紛制定了規模龐大的光伏電站建設計劃,以國有發電企業為主導的投資商也紛紛在這些地區搶占優質資源,其規劃建設的光伏電站,無論是單個項目的規模還是每個省區的總體規模,均明顯超過國家的初步計劃。
對此,何世恩坦言:“我們那里的新能源產業確實發展很快。 按照規劃,2015年1271萬千瓦以及2020年增加到2000萬千瓦以上裝機容量的風電項目,即使不考慮電力電量能否在甘肅電網消化、吸納的問題,在目前技術水平下,依靠常規的交流電也難以將電力電量送到甘肅主網,風電送出去問題的矛盾極其突出。”
電企“心病”
大規模新能源的崛起,給電網系統帶來了新的難題。“2008年之前,電網安全主要集中在內部控制,2008年到2010年,自然環境安全性防御則是電網安全的重點。但是從今年開始,電網安全的防御重點已經轉向了新能源并網和信息化帶來的綜合性沖擊。”薛峰解釋說。
對此,與會專家認為,提高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未來電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智能電網則是國家能源戰略的方向,是改革能源布局的途徑之一。
如何很好的解決智能電網與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的融合問題,是電力行業的一塊“心病”。“這是因為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等可再生新能源發電存在不穩定、可調度性低、接入電網技術性能差和對電網峰值波動管理的影響等一系列問題。”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教授王明俊表示。
實際上,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此前也曾表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裝機容量快速增長,但國內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的相關研究和解決方案提供方面相對滯后。除了技術上的困難之外,盈利模式可能是關鍵問題所在。投資巨大的智能電網,如何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實現電力公司、設備制造商、服務供應商、電力用戶多方共贏,可能成為智能電網能否推廣的決定性因素。”
在他看來,中國建設的智能電網將智能融入特高壓輸電,與歐美、日本的智能電網有所差別。目前,美國、日本等國都已建立了戰略上電力聯網的網絡司令部,重點就是維護智能電網的穩定性與應對未來的安全性。那么,我國這種將特高壓和智能電網相結合的系統的安全問題,以及一旦受到攻擊應當怎樣應對的問題,都需要認真評估。
破解并網難
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展的瓶頸是發電的間歇性、隨機性、可調度性低。在大規模接入后會對電網運行產生較大影響,這就需要加大調峰電源建設。而具備水、火、風聯合調峰和高安全穩定性等特點的智能電網或許是打破新能源入網瓶頸的突破口。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家已經將其提升到戰略層面來考慮。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智能電網將進入全面建設階段,預計國家投資額將近2萬億元。智能電網的發展將帶動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進一步發展。
薛峰認為,目前我國的新能源發電還存在發電不穩定、電網建設落后和入網難協調等問題,如果新能源發電進行智能調節,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納和輸送電力,從而破解當前水電、核電等新能源的入網掣肘。薛峰同時表示,智能電網關系新能源發展的成敗,“按照新能源規劃,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15%,如果僅是上游項目啟動建設而不能有效解決后面發電的上網難題,15%的消費比重將很難實現。”
據了解,智能電網的建立不僅可以實現對新能源的并網調控,還將實現對電力供應的安全保障。事實上,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智能電網就是要實現不管用戶在何時何地,都能提供可靠的電力供應的設想。同時,對電網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警告,并能在大多數電網被干擾時不會斷電,而且在用戶受到斷電影響之前就能采取有效措施,使電網用戶免受斷電影響。
此外,智能電網一旦建立,將極大緩解自然災害對電網的影響。 對此,國家電網此前也提出了明確目標,今年將著力攻關,實現智能電網調度技術支持系統、智能變電站、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多網融合”等五項試點工程的突破。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