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2010核電十大要聞盤點

2011-01-04 12:20:34 互聯網

編者按

今年,我國核電發展整體穩中有進:內陸核電站建設前期準備工作順利進行、開工建設一批核電機組、兩臺機組投入商運、一批關鍵設備實現了自主化、三代核電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取得進展、四代核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時進行、核電安全再次引起高度關注……本文就此展開敘述和點評,為2010年的中國核電做一次速寫。

投運裝機破“千萬”

——在運機組達13臺

9月20日,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1號機組順利投產,標志著我國核電投產裝機突破1000萬千瓦的總量,同時我國電力裝機達到9億千瓦。嶺澳核電站二期1號機組是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頒布以來,首個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其投運正式拉開了我國核電建設由批量化開工到批量化投產的序幕。

10月20日,我國“十一五”期間首個開工建設的核電工程—秦山核電二期3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 53個月零7天的工期創造了國內同類核電站建設工期最短紀錄,工程設備國產化率近80%。至此,我國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數量已經達到13臺,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

此外,今年開工建設核電站也頗有收獲:我國最大核電工程山東海陽核電廠、海南昌江核電站、福建寧德海西首座核電站4號機組核島主體、廣東陽江核電站3號機組、海南昌江核電工程2號機組相繼開工建設。

點評 截止2007年底,我國已投運11臺核電機組,以壓水堆技術為主,其中3座國產、2座從俄羅斯引進、4座從法國引進,此外,還有兩座重水堆從加拿大引進。

從11臺到13臺,數字變化雖小,但代表了核電自主化的大跨越。

這兩臺投運機組,均實現了四個“自主”,即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運營。

嶺澳核電站二期采用的CPR1000技術,是我國核電建設者在成功建設和運營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的基礎上,堅持持續改進和創新,探索形成的中國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具有技術先進、安全可靠、自主化程度高的優勢。秦山核電二期3號機投運,則意味著我國全面掌握了改進型第二代壓水堆核電站的工程設計、建造技術,為核電大發展時期我國進一步掌握三代核電技術、培養核心人才、推動核電產業自主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一號機組和秦山二期擴建工程三號機組的順利投產,以及核電機組陸續開工,標志著我國核電正逐步進入收獲季節,而且正迎來新一輪的建設高潮。

核電“入腹”、“西進”

——在建規模全球第一

1月21—22日,內陸核電廠選址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5個月之后,中法內陸核電站選址和建設研討會議召開。兩次會議幾乎都針對內陸核電站選址和建設的法律法規、廢物排放、地質地震條件、溫室排放和冷卻塔設計、大件運輸和外部事件影響、應急和環境監測以及相關的技術問題。

內陸建核電已成開弓之箭,誰為我國腹地首座,成為爭奪熱點。進入國家規劃的江西彭澤、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寧,作為首批推進的三座內陸核電站,為“第一”展開了“暗中較量”。

2010年以來,全國內陸各省對核電站的建設愿望更加強烈,除上述三省之外,安徽、四川、河北等省也將其推上日程。同時,西部地區誕生了第一家核電站。7月30 日,西部大開發23項重點工程之一的廣西防城港核電站開工建設,總投資260億元人民幣。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9月20日透露,國務院已核準34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3692萬千瓦,其中已開工在建機組達25臺、2773萬千瓦,中國核電在建規模已躍居全球第一。

點評 內陸首座核電站花落誰家并不重要,關鍵是,這說明我國核電發展的春天已經來臨,各地對核電建設的熱情和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在提升和加大。適度建設內陸核電站,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也是內陸經濟發展、減少環境污染及保護生態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此,核電深入“腹地”勢在必行。

但是,地方政府如果單一地從經濟效益和發展需求的角度看待核電,對可行性和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考慮不足而“一哄而上”,將直接影響我國核電發展的質量,核電安全將受到極大影響。核電建設還是應該遵循有序推進、合理開發的科學節奏。

另外,作為我國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的防城港核電項目,是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實施以來在西部地區開工建設的首個核電項目,不僅會極大推進泛北部灣地區經濟建設,更將大力推動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落實。

實驗快堆首次臨界

——四代核電獲重大突破

7月21日,中國第一座快中子反應堆——中國實驗快堆(CEFR)首次成功臨界,業內稱這是中國核電領域的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意味著中國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由此,中國成為繼美、英、法等國之后,世界上第八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之一。

11月16日,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牽頭,以快堆研究中心為依托,聯合了國內高校、科研單位、裝備制造和安裝企業的“快堆產業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聯盟”旨在立足自主創新,打造快堆產業鏈,促進快堆技術商用化,共建中國可持續發展核能。

點評 目前我國二代壓水堆已開始有序高速發展,未來裝機規模不斷增加也已成定局。但是,鈾資源的有限性、壓水堆乏燃料處置以及由此造成的安全風險,成為擺在我國核電可持續發展面前的現實問題。因此,尋找防止泄漏、加強燃料利用率、提高安全性和減少廢物產生量等方面的技術創新突破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國際上提出了“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的概念,這種核能系統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性,在事故發生后不會對公眾造成損害,在經濟上能夠和其它發電方式競爭,并具有建設周期短等優點,而快堆正是其中一條技術路線。

中國實驗快堆作為我國“863”能源領域最大項目,其成功臨界說明我國“壓水堆—快堆—聚變堆”核能三步走戰略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標志著我國已基本掌握第四代核能系統關鍵技術。同時,這項突破不僅推動了我國第四代核電發展,也從根本上為破解鈾資源短缺和核廢料處理難題提供了可能。

目前我國正在研發的第四代核電技術,即快堆和高溫氣冷堆兩種路線還暫時停留在實驗階段,示范堆的建設及商運還有待時日。但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通過這一步步的突破,才能在三代核電之后完成屬于中國的核電創新。

安全事件引發風波

——兩次“虛驚事件”觸動公眾神經

5月23日,大亞灣核電站二號機組監測發現,一回路放射性水平異常上升;5月28日,放射性水平達到平衡并保持穩定,初步判斷有一根燃料棒的包殼可能存在微小裂紋。之后,有媒體報道稱大亞灣核電站發生放射性核泄漏,報道除了在港深兩地引起不小的恐慌情緒外,還點燃了內地一些在建或擬建核電站的地方民眾的恐慌情緒。

11月15日,香港核電投資有限公司披露稱,大亞灣核電站一號機組10月23日例行大修期間,發現余熱排出系統一段管道出現“瑕疵”。11月16日,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對此作出說明,稱事故被評定為“一級核電站運行事故”,不會對電站員工、公眾和環境產生影響。

中廣核電集團12月16日就香港部分媒體對《大亞灣核電站輻射量激增》的報道,向媒體致信說明了大亞灣核電站個人及集體輻照劑量水平情況。

點評 從風波驟起到核電站主動澄清,兩次“虛驚”的大亞灣事件因無礙環境和公眾安全逐漸平息。然而,事件不僅僅觸動了公眾的神經,也是我國核電即將進入建設高峰階段要面臨的挑戰。

首先,雖然我國尚未出現2級以上核事件或事故,但核電的特殊性令任何風吹草動都極易引發恐慌,這凸顯了建立有效的核安全信息公開制度、消除公眾疑慮的重要性。

其次,上述事件再次引起相關部門對我國目前核電領域監管工作薄弱環節的高度重視,將會在相關法律法規、監管工作的標準、監管主體定位方面作出新的思考。

總之,核電安全“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乎人民群眾的人生安全、核電未來的規劃、國家的能源安全供應、地區乃至國家經濟穩定發展。唯有安全,才能發展,才有效益。

核電參股再拉帷幕

——電企“熱身”、民資獲準

4月25日,海南昌江核電站開工建設,該核電站由中核集團和華能集團共同出資建設。這是華能集團第一個參股建設的核電站,其參股比例高達49%,被認為是華能集團核電發展的一個突破。

5月24日,華電集團與中核集團簽署福建福清核電項目二、三期合作建設協議,這是華電集團39%參股福清核電一期項目后,再次獲得核電項目參股權。9月,大唐國際在廣東陽江建核電站項目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通過評審。

就在常規發電企業積極熱身進軍核電之時,今年地方政府也為核電建設出臺融資辦法:深圳市和安徽省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均明確表示社會及民間資本可參建核電站。

點評 時至今年,參股建核電再次成為業界的熱電話題之一,其原因在于核電大發展將面臨巨大的建設資金困境。

就在大家猜疑中核和中廣核謀求上市之際,民間資本也悄然加入了融資的隊伍。然而,上市融資雖然是一條捷徑,但受制于產權關系復雜,且涉及國家核工業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具體動作并沒有想象般明朗。同時,民間參股也未見動靜。

目前,中電投作為我國唯一參與核電建設的電力企業,擁有較強的融資能力。業內人士認為,若中電投在核電建設領域表現優異,能夠保障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或許能為其他電力企業參與核電建設打開一條方便之門。

總之,一方面要獲得更多的核電建設資金,一方面要兼顧核安全,就有必要進一步明晰其中各種規則。而各方都在期待的《核電管理條例》,應該能為核電健康發展、公平競爭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核電設備迎來“狂歡”

——企業跑馬圈場、搶占領地

4月10日,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中國東方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集團公司等重點大型企業在內的58家國內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就聯手打造中國核電裝備“聯合艦”達成共識。

5月,中國核工業華興建設有限公司總投資額達16億元的5大核電項目簽約江寧濱江開發區,南京首個核電產業集群基地成立。5月21日,《海鹽中國核電城概念規劃》獲專家評審通過,浙江海鹽將成為我國首個“核電城”。

12月2日,湖北新能核電設備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由3家央企集團共同擬投資5.5億元,旨在打造我國首個內陸核電裝備制造基地。

點評 無論是“聯合艦隊”,還是核電基地,都表明核電復蘇首先喚醒了核電設備制造業,而在機遇面前贏得先機的最好方式,就是先發制人。

但是,目前我國包括大型電力設備集團在內的核電設備相關企業不低于40萬家,眾多設備制造企業都在伺機搶食“蛋糕”,這很容易導致高漲的情緒下跑馬圈場、過早過快開展前期工作等問題。相關研究則顯示,真正具有需求的核電關鍵環節還沒有達到核電發展的速度。然而在產業振興規劃出臺后,企業無論有無實力,只要可以跟核電掛鉤生產附件的都想搶食這塊“蛋糕”,結果造成結構性產量過剩。

業內專家指出,這種狀況如不及時改變,將極大地干擾國家關于核電規劃的總體部署,給核電事業健康發展留下隱患。

關鍵設備提升自主化

——填補多項國內空白

1月11日,我國第三代核電AP1000自主化依托項目國產化主管道采購合同簽訂,大幅降低了主管道的采購成本,與從國外進口相比,可為國家節約8億多元人民幣。

10月24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安全級數字化控制平臺研制成果發布,標志著我國在核電站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化、國產化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

12月18日,我國首臺完全自主開發的紅沿河核電站1號機組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完工并成功共發送,標志我國百萬千瓦級核島主設備的制造完全實現國產化。

從年初到年尾,除上述三項成果外,我國核電關鍵重要設備自主化腳步不斷加快: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與美國西屋公司合資建設我國核級海綿鋯項目,填補我國核級海綿鋯生產的空白;核電蒸汽發生器用690U型管成品管成功下線,我國成為繼法國、日本、瑞典之后,第四個能夠生產該產品的國家;大型核電含銅不銹鋼密封室及密封室蓋鍛造成功;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U型管實現國產化;我國首臺自主知識產權核電上充泵研制成功;我國首臺自主化核電蒸汽發生器下線等。

點評 過去的一年,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取得了較大成績,也為我國核電未來發展打好了基礎。然而,就當前情形來看,雖然國產化率已達70%,但剩余的30%才是核心關鍵技術,并占整個利潤份額的70%。這樣的現狀說明:我們離高端的設備制造還有一段距離,暫時無法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這也成為嚴重制約我國核電規模化發展和經濟安全的重要瓶頸之一。

因此,只有大力推進“二代加”核電站核心設備的國產化率,加快對三代核電站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才能用中國技術支撐今后10—20年我國核電大規模發展。

加快“引進來”

——技術、資源再入國門

9月底,中核集團江蘇核電公司、中國核電工程公司、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與俄羅斯原子能建設出口公司,簽署《田灣核電站3、4號機組技術設計合同》。11月23日,在中俄總理第十五次定期會晤期間,雙方再次簽署《田灣核電站3、4號機組總合同》,中俄合作建設田灣核電站二期擴建工程由實質性推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除中俄合作之外,中美、中法也加快了進一步合作。11月4日,胡錦濤主席赴法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法國阿海琺集團與中廣核集團簽署為期10年,價值35億美元的2萬噸鈾長期供應合同。同時,法國設備供應商阿爾斯通集團與中廣核簽署了價值約1500萬美元的核島放射性流出物處理設備的采購合同。11月12日,國家核電與美國西屋簽署大型非能動核電站(LPP)業務開發、技術咨詢服務以及AP1000后續項目儀控合作等共5個協議,我國三代核電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同樣在11月,國核自儀系統工程有限公司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署協議,雙方將采用技術合作方式,聯合開發新一代核反應堆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和平臺。

點評 從2007年西屋公司AP1000技術轉讓,到2009年法國電力公司參與合資167.4億元成立臺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國外企業進軍中國核電的腳步沒有停歇。正是看中了我國核電潛在的發展空間,各方對這塊新興市場的搶灘從上游的燃料供應,延伸到裝備制造,繼而深入到核心技術與建設施工和運營管理。其中,首腦外交給對合作助力不少。

對中國核電來說,輸在起跑線上就要學習,而學習的概念即對世界先進核電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以及在此基礎上自主創新。依賴國外核心技術就無法保證我國核電健康安全地發展,唯有不斷提升內力、加強自我掌控和主導、借鑒并吸取各方的核電建設經驗教訓,方才能成就我國的核電大業。

提速“走出去”

——發展中國家為主要目標

8月27日,隨南非總統祖馬訪華的南非標準銀行與中廣核電集團達成在南非建設核電廠的協議。同日,中國國核海外鈾業公司與中非發展基金有限公司就鈾資源合作框架協議簽字。

11月19日,媒體報道稱,中核集團正在加快推進國際化戰略,在已成功實現向巴基斯坦出口核電機組之后,其計劃與阿根廷簽訂協議幫助其建設核電站。而此前中核集團已與阿根廷方面就核能的利用進行磋商,并簽署了框架協議,其中涉及核科技研發、重水堆核電站運行管理、核燃料生產管理、鈾資源開發以及核技術應用等領域。

除了核能領域涉外,核電企業在其他能源項目上也開始“走出去”。中廣核11月15日發布公告稱,已于11月5日完成對香港美亞電力的并購。11月16日,中廣核太陽能公司與新加坡生物質能工業公司簽署協議,前者投資6500萬新加坡元,與后者共同開發新加坡光電生物質能發電項目,而中廣核期望借機將業務延伸至整個亞太地區。

點評 不論是尋找鈾資源,還是建核電站、甚或技術出口,我國核電企業今年“走出去”的形式更加多樣化。

目前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提出了大力發展核電產業的計劃,這將直接催生核電產業巨大的國際化市場。同時,市場份額的大幅擴容也引發國際核電巨頭互相比拼技術、爭相布局區域、開發燃料資源。我國核電龍頭企業面臨著“不進則退”的競爭壓力。

長期以來,我國以“引進來”為主導的方式,致使發達國家憑借技術壟斷在我國核電發展道路上大筑產權壁壘。另外,我國核電發展中創新觀念不強、戰略不清晰等問題,也讓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充滿挑戰。所以,唯有加快自主創新,打造自有品牌,才能“實現兩條腿走路”。

10

校企牽手培養隊伍

——解決人才“短板”

8月27日,中廣核集團與上海交通大學超臨界水堆(SCWR)聯合實驗室掛牌。實驗室將成為我國SCWR技術研發的重要基地,實現SCWR從基礎研究向工程示范轉化以及產業化應用的目標。

9月29日,國家核電與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簽署共建“核電軟件工作站”協議,為我國核電軟件自主化搭建實質性合作平臺。

12月 10日,江蘇大學與山東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攜手推動核電用泵的產業化,計劃2013年形成,核級泵的市場銷售。

點評 根據國防科工局統計,2020年核科技工業需要核專業本科以上人才約1.3萬人,其中,“十一五”期間6000人左右。按照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需要400人計算,到2020年新增30座百萬千瓦核電站,需要核電人才在1.2萬人以上。

近幾年,雖然國內高校在人才培養上下大功夫,有的擴大核專業招生規模,有的新建相關專業,有的校企結合聯合培養。但是,“人才短板”確是擺在我國核電發展面前的一道障礙,核電企業求賢若渴的狀況沒有大的改觀。

其實,業界對高校和企業結合的模式早已諳熟,只是目前大學的培養模式和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之間存在間隙,致使人才在實踐和理論學習之間缺少銜接,人才隊伍的成長周期較長,無法適應核電的快速發展。

所以,眼下要在原來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合作,真正調動高校的科研力量,發揮企業實踐平臺的作用,打造綜合素質過硬的核電隊伍。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核電 十大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