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D:
一邊是拯救,一邊是出逃
一方面,人們寄望于REDD真的能拯救地球之肺,但另一方面的擔憂是,發達國家的公司可能只購買碳信用額,卻不參加任何碳減排行動,REDD+最大的買家是大石油或大煤炭企業等最糟糕的排污者,他們狂熱追捧REDD+,是想“尋找廉價的方式逃出生天”,如此一來,REDD就變成了“一種森林二氧化碳的殖民主義”
嚴峻的森林形勢造就“REDD”
在馬拉松式的談判后,旨在遏制全球變暖的坎昆會議終于在2010年12月11日落下帷幕。各方的吵吵嚷嚷過后,這次事先不被看好的會議還是取得了些許進展。簡單說來,REDD就是富國掏錢給窮國,讓窮國放下砍刀,饒過森林。不過,相關各方的博弈卻十分復雜、精彩。
REDD是英文“減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縮寫。REDD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三方的聯合行動計劃,目標是每年從發達國家籌集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毀林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要說清楚REDD的來源,還得從地球之肺——森林的萎縮說起。
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發布的《2007年全球森林狀況報告》顯示,全球森林總面積約為400萬平方公里,約占地球陸地面積30%,其中,56%的森林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森林除了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還可將其封存在地下。
FAO發布的《2009年世界森林狀況報告》指出,2000至2005年,全球森林凈虧損每年達7.3萬平方公里,砍伐森林最嚴重的是南美洲,其次是非洲。國際綠色和平組織披露,森林砍伐和隨之而來的土地開發,讓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增加18%至25%,比使用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氣等)的交通工具所排放的碳總量還多。森林一旦被毀或退化,不僅會使生態系統失去吸收溫室氣體的工具,大量被封存在地下的碳也將釋放到大氣中。也就是說,若想減排,不保護森林是不可想象的。
在這種背景下,近年來有關氣候變化的談判中,森林保護成為越來越熱的話題。
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強制要求工業化國家完成相應減排配額,但《京都議定書》比較粗糙,沒將通過“森林保護、植樹造林”等減少碳排放的方式納入協議。
“雨林聯盟”應運而生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巴布亞新幾內亞、哥斯達黎加等森林資源豐富的國家動起來腦筋,一起成立“雨林聯盟”,創造性地利用游戲規則,要求保護森林的國家必須獲得補償。
200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第11次締約方大會上,雨林聯盟向大會附屬的科技咨詢機構提交提案,請求各方提供幫助,以“減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REDD)”,該提案得到廣泛支持。
2007年,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13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關于“亟需采取長遠的、有意義的行動以減少因森林砍伐和退化而造成的碳排放”的協議,正式把REDD機制列入“巴厘路線圖”。在會上,挪威政府宣布提供5億美元,幫助坦桑尼亞保護森林。后來,挪威和英國政府還捐了2億美元給剛果盆地森林基金,用于保護中非地區的森林。此外,澳大利亞也提供2億美元幫印尼、巴布亞新幾內亞等鄰國保護森林。西班牙和丹麥政府后來也成為聯合國REDD項目的捐贈者。
REDD鼓勵一些發展中國家減少毀林,從而獲得相應收入。但這樣一來,只有那些曾迅速毀林的國家才能從中受益,這如同獎勵壞人不做壞事,對那些不破壞甚至積極保護森林的國家來說很不公平。2009年,經過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談判,REDD在原有的減少森林砍伐和退化的基礎上新增了森林保護、森林可持續管理和增加碳儲量三項內容,這被稱為“REDD+”。
未來靠衛星來測算效果?
REDD+機制是如何具體運作的呢?以印尼為例加以說明。
印尼擁有占世界雨林面積10%的“天堂雨林”,卻是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僅次于中國和美國。2005年,印尼的碳排量有85%源于森林破壞和退化,遠遠超過工業生產和汽車尾氣。在挪威等國的財政支援下,印尼政府宣示要保護該國原生態森林。
這項REDD行動先是成立了一個項目部,然后靠錢開路,激勵那些賴伐木謀生的人放下砍刀。為了配合REDD項目部,印尼還創立一個由本國人員組成的管理組織,負責協調所有與雨林有關的政府部門的活動。另外,再設立一個國際委員會,監督外國援助資金的開銷。
2007年,窮國和富國要求世界銀行創立REDD的試驗性活動框架。接著,世界銀行森林碳伙伴基金成立并于2008年開始運行。它規定,要想獲得REDD基金,一個國家必須制定出減少森林砍伐的策略,并建立一個監測、報告、確認減排成果的體系。
聯合國初步的設想是,將遙感技術與衛星監測結合,對碳減排的數量進行測算。
實施REDD+項目的資金,目前還是由發達國家的納稅人來掏,但發達國家一直希望通過私人機構來募集資金。是否利用市場機制推廣REDD,這是今年坎昆氣候談判的重頭戲。
利用市場機制是指,致力于減少森林砍伐和退化的國家,在聯合國或聯合國認可的減排組織認證后,進入碳交易市場出售本國森林碳信用額,從而獲得相應的收入。按照國際市場慣例,排放到大氣中的每噸二氧化碳即為一個“碳信用”單位,每減少1噸的碳排放量,就可獲得等量排放權。
“這是二氧化碳殖民主義”
REDD可謂看上去很美。有人愿掏錢,有人愿拿錢,那還不趕緊“普世化”?坎昆會議上,許多與會國家及企業于是大力推動REDD+進入市場機制。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10年12月8日坎昆出席REDD論壇時,也敦促各方就REDD+協議達成一致。REDD的先行者挪威政府也認為,REDD+不僅能降低森林碳排放,對靠森林為生的原住民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改善也功德無量。此外,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商業巨頭沃爾瑪等也搖旗吶喊,稱REDD乃減排大計的最佳選擇。
但是,唱反調的也大有其人。12月7日,在坎昆會場外,上千名示威者高舉“不要REDD+”、“我們的森林不只是碳匯”、“不要錯誤方案”等標語,反對以REDD+市場導向的方式來保護森林。示威者主要有國際性的草根NGO——“農民之路”、地球之友、原住民環境網等,他們呼吁將傳統原住民的生活、人權等因素納入討論范圍。
玻利維亞等國對REDD與市場相結合十分擔憂,該國駐聯合國代表帕布羅·索隆認為,市場多變且冷漠,靠市場保護大自然是不安全的。菲律賓環境律師博基尼亞·蘇亞雷茲·平雷克則擔心,許多窮國的土地產權不清晰,那些沒有正式地契的原住民可能會面臨厄運。原住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可能被剝奪,而他們也可能被強制驅逐。原住民的人權可能受到威脅。
事實上,一些投機商人已經開始下手了。美國加利福尼亞雨林行動網研究室主任比爾·巴克利將這些投機商人稱為“碳牛仔”。據《悉尼先驅晨報》2009年9月4日報道,澳大利亞一些“碳牛仔”帶著假合同和偽造的碳信用證書,強迫30多個巴布亞新幾內亞村民“簽名轉讓他們的森林土地權,來進行碳交易”。這樁丑聞給REDD進入市場之路投下了陰影。
巴克利認為,REDD+最大的買家是大石油或大煤炭企業等最糟糕的排污者,他們狂熱追捧REDD+,是想“尋找廉價的方式逃出生天”。發達國家的公司可能只購買碳信用額,卻不參加任何碳減排行動,所以REDD“其實是一種森林二氧化碳的殖民主義”,給發達國家的排污者提供了一張繼續排污的“許可證”,讓他們覺得花了錢就應享有排污的權利。
來自拉丁美洲最大的社會運動組織——巴西無地勞動者運動組織的路易斯·戈梅斯·德莫拉憤怒地說,REDD+只對資本家有好處,“資本主義導致全球變暖,而現在他們還想從中漁利,把大氣變成商品,讓其私有化、市場化,他們想給每件事物都貼上價格標簽”。
就怕腐敗官員壞事
最終,在墨西哥坎昆會議閉幕前一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工作組達成協議,決定為保護森林設置一個全球框架,森林保護將不再只是各國單方行動。決議還倡導成立一個數十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基金的一部分用于REDD機制,雖然決議未說明資金從何而來,但規定發達國家政府可資助發展中國家通過植樹造林等增加碳儲備,而此前各方熱議的“將REDD納入自由碳市場的建議”未獲通過。
應該承認,REDD+融入自由市場的條件還不夠成熟。
首先,當前致力于REDD+項目的各國還缺乏相關的法律約束,為吸引資金投入,保障REDD正常運轉,各方亟需設立強有力的、國家一級的法律框架和管理框架。
其次,REDD機制的工作效果還沒有一個固定的、可測量、可證實的標準,REDD貿然進入自由市場,容易陷入混亂。
最致命的是,不少發展中國家腐敗現象嚴重,很多發達國家給的錢最終并未進入原住民腰包,而是落入一些腐敗官員手里,原住民沒拿到錢,又不能砍伐,社會矛盾必然激化。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