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接近決策層的國內環境交易所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發改委內部會議今年已經多次討論了國內碳交易市場的啟動時間和具體操作方式。國內“碳交易”市場要在“十二五”期間啟動。
上述人士分析認為,構成碳交易市場的兩個關鍵要件:《中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活動管理辦法》和碳關稅都將在近期出臺。前者是標準,具有非強制性。而后者是政策性,具有強制性。一旦上述兩項政策出臺,那么國內碳市場的建立只是時間問題。建立國內成熟的碳市場除了面臨交易標準等問題之外,更深層次上是國內各個部委之間存在利益沖突。發改委本來在碳交易和碳市場方面屬于主要的推動者和法規制定者,一定意義上也是監管者。但是國資委是眾多減排主體特別是一些重化工業企業的負責人,因此,目前國內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形成了多頭管理,權力分割的局面。不利于國內碳市場的建立。
上述人士向記者透露,根據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國內碳交易試點有三種最大的可能:
1.以地區為單位開展試點。2010年9月,發改委正式啟動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五省八市: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八市)試點工作。發改委要求各試點省市需要在“十二五”期間起到低碳試點的表率作用。方案包括五方面的內容: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制定支持低碳綠色發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積極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同時,發改委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進行碳排放交易試點,支持東部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且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地區,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工作。碳交易試點很可能從這些試點省市中產生。
2.以行業為單位開展試點。電力、化工和石油等都屬于高耗能產業,從他們入手進行試點,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能耗,另一方面,這些領域多是央企云集,其資金實力雄厚,企業集團下面還有眾多子公司,既可以實現內部碳交易,也可以從其他具有核證的碳減排額度的企業手中購買,比如經過發改委批準但在EB被拒的CDM項目。
一位咨詢公司環保行業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相對于區域試點,碳交易試點的工作開展更傾向于行業試點。與二氧化碳排污權交易相比,二氧化碳產量大,覆蓋面廣,若區域內展開交易,容易對區域內的企業造成較大壓力,或引起企業間的不恰當競爭。若以行業為試點,有助于打開行業的低碳之路,進行產業升級。
3.由國資委參與組建碳交易試點。由國資委組建碳交易試點方案,是因為國資委出資建立的央企分布廣泛,規模較大,資金實力雄厚。這些企業分布在石油石化、鋼鐵、有色金屬、電力、化工、煤炭、建材、交通運輸、機械等行業,這些企業的碳排放量很大,也是節能減排的中堅力量。國資委作為它們的出資人,非常適合參與組建碳交易的試點平臺。從收益、利潤來講,是在整個集團內進行核算,可通過集團內部的碳交易來推進節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這個方案跨越了地區、行業的限制,有利于監管和審核。
由國資委組建碳交易市場,其優勢還在于:“十一五”期間,國資委已在中央企業節能減排的管理工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各行業央企的能耗和節能減排潛力有充分的了解。國資委可將這些建立在過去多年企業能耗統計基礎上的能耗目標轉化為排放配額,并在企業間發放。央企也可以根據自身下級單位的能耗和碳排放需求情況,將從國資委接收到的配額發給這些分公司、分支機構。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根據各個締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確定成員國的減排義務。在國家之間的配額發放完成后,每個成員國再將配額分配給每個排放實體,排放實體或根據配額排放,或將多余部分在交易市場上轉讓。配額的發放過程完成之后,交易主體也就得以形成。屆時,在大型石油石化央企下屬的一家煉油廠和大型電力央企下屬的一家電廠之間存在交易的可能。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碳排放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預計到2012年,中國將占聯合國發放全部排放指標的41%。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