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五省八市”首批低碳試點走的路子不會太一樣,甚至一些路子失敗了也有可能。
“低碳發展沒有現成的東西,大家都在探索。中國作為這么大一個國家就更麻煩,更需要多樣化發展路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李俊峰在2011年1月5日下午舉行的北京環境交易所《低碳轉型路線圖》新書發布座談會上如是表示。
對于國家發改委2010年8月確定的“五省八市”(廣東、湖北、遼寧、陜西、云南省和天津、重慶、杭州、廈門、深圳、貴陽、南昌、保定市)首批低碳試點,李俊峰認為,不是“三五個月能有結果的,三五年能有結果已經是很樂觀了”。他指出,這些試點省份和城市可能走的路都不太一樣,甚至一些路子走失敗了也是可能的。
李俊峰坦言,中國領導人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作出了到2020年在2005年基礎上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降低40%-45%的承諾,但從“十一五”規劃完成的實際情況來看,這個相對量完成起來并不容易。特別是2010年,“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一度出現單位能耗不降反升的情況,最終為完成指標采取了拉閘限電的方式。
“經過五年的培養,我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李俊峰說,就是“節能減排沒有那么容易”。現在各個地方都在跟中央討價還價,“別說一個百分點,就是零點五個百分點,都要討價還價半天”。
李俊峰指出,低碳之路不好走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我們這個國家,或者我們這個民族,渴望改變,渴望發展,可能比任何一個民族都迫切”,也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強調GDP。在中國,無論是中央部委,還是地方政府,言必稱GDP,而在世界其他大部分國家,幾乎鮮有政府以單純追求GDP為目標。
“我們的發展沖動太大了,”李俊峰說。通常情況下,中央制定一個經濟發展指標,實際結果是一定要高于這個指標。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的資源條件和過去形成的能源體制,“沒有別的國家比我們更困難”。中國只要稍微進口石油多一點,上下游的輿論就會說國家不安全了。中國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全球煤炭消費量排名第一。這個結果一旦形成,就是積重難返,“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變過來的”。
第三個原因則涉及國際壓力。李俊峰認為,國際壓力現在是超乎尋常。但這種壓力實際上并非來自發達國家,因為中國現在并不是和美國、歐盟在爭奪發展空間,而是和發展中國家在爭奪。這就導致原來是朋友,如今在發展面前“要鬧翻臉”了。
李俊峰并透露,“五省八市”低碳試點沒有考核指標,談標準也為時過早,低碳之路需要一撥人去闖,去試,而不是“中央給你一個東西。中央如果確定了,就發文件了”。
關于40%-45%的碳排放強度指標分解,李俊峰表示,這個指標能不能在市場上做交易,國家層面還沒有明確的想法。如果允許交易,也很有可能首先在五省八市試點先開展,但能做到什么樣子,“沒人能打包票”。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