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陜西省煤炭生產安全監督管理局獲悉,“十一五”期間,陜西省煤炭工業發展實現了煤炭產銷量和經濟總量、生產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安全生產三大新突破,煤礦安全基礎得到明顯加強和實現,煤礦安全形勢總體好轉。
煤炭產銷量連續實現大幅增長
2010年煤炭產量達3.55億噸,較2005年的1.53億噸增長了2.02億噸,年均增產4036.8萬噸,僅次山西、內蒙,成為我國第三產煤大省。
“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生產煤炭11.99億噸,較“十五”期間多產煤炭7.07億噸,同時煤炭銷量實現同步增長,產銷基本平衡。以當年煤價計算,2010年原煤實現產值約1550億元,比2005年增長1346億元。
生產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
“十一五”期間,按照“穩定渭北,重點開發彬長、陜北”和加快“三個轉化”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大了生產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新建和技改煤礦135處,完成投資885億元,已形成能力超過1億噸。通過整頓關閉和資源整合關閉小煤礦343處,淘汰落后產能2500萬噸,小煤礦數量由2005的850處減少到2010年的296處,減少65%。
目前陜北、神東、黃隴三大基地煤炭產量已超過3億噸,占全省總產量的85%;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及大型煤礦產量已達2億噸,約占全省總產量的56%。平均單井產量由2005年的12.4萬噸/年提高到2010年的75萬噸/年,生產布局和產能結構得到明顯改善。
“十一五”期間,府谷廟溝門6×60萬千瓦煤電一體化、兗礦60萬噸煤制甲醇、北元化工100萬噸聚氯乙烯、彬長180萬噸煤制甲醇、韓城500萬噸焦化綜合利用等一批煤炭轉化和煤炭洗選綜合利用項目先后開工建設或投產。同時煤矸石、礦井水、煤層氣等綜合利用率也大幅提高。隨著煤炭洗選加工和綜合利用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將從根本上改變陜西省煤炭產業、產品結構單一、以生產和銷售原煤為主的經營格局。
煤礦安全生產實現新突破
“十一五”期間,針對陜西省煤礦開采條件復雜、自然災害嚴重和小煤礦數量多、建設基礎差及開發建設力度加大的實際情況,雙管齊下,多措并舉,突出技術和行政管理與現場監管相結合。
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全省煤礦安全投入超過100億元 ,煤礦安全技術裝備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2010年全省煤炭百萬噸死亡率0.262,比2005年的1.53下降83%,比全國平均百萬噸死亡率低67%。“十一五”期間,在煤炭產量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大幅減少,平均煤炭百萬噸死亡率0.421,比“十五”期間的1.949下降78.4%,已由煤礦事故多發省躍入全國煤礦安全先進行列。
“十二五”仍面臨三大挑戰
按照陜西省煤炭工業發展規劃,到“十二五”末全省煤炭產量將達到6億噸,年均增產5000萬噸,實現上述目標仍面臨三大挑戰。
一是煤礦安全監管的壓力進一步加大。隨著開采的延伸和開發力度的加大,渭北老礦區瓦斯、水患、煤層自燃,榆林礦區大面積懸頂、潰沙、透水、煤層自燃,彬長礦區瓦斯、水患、煤層自燃等安全隱患日趨突出,治理和防范難度越來越大,加之松軟煤層瓦斯抽采、煤油氣共生礦井瓦斯防治、大面積懸頂垮落等煤礦安全技術難題尚未突破,因此,實現安全生產仍需在技術、管理等方面付出極大的努力。
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盡管“十一五”期間陜西煤炭轉化項目取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相對快速增長的煤炭產量,轉化能力仍然偏低,從根本上改變以生產和銷售原煤為主的經營方式,仍需進一步加快煤炭轉化項目建設,并破解技術、資金和人才缺乏的難題;同時,按照全省煤炭企業控制在120家以內的目標要求,仍須加大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煤礦資源整合、煤礦整頓關閉力度,再減少小煤礦150處左右,以改變目前小煤礦數量仍然偏多和管理分散的問題。
三是環保壓力進一步加大。占全省煤炭資源總量80%以上的榆林地區煤層埋藏淺,水資源貧乏,生態環境脆弱,隨著開發力度的加大,煤水矛盾越來越突出,加之大量煤矸石的堆積和有害氣體的排放也會對礦區生態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實施有效的礦區環境保護及生態治理配套措施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另外,煤礦專業人才的缺乏和煤炭鐵路外運能力的嚴重不足等問題,也是制約和影響陜西煤炭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