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環保網: 您好,您是從什么時候關注環境環保之方面的?做為一個普通公民,如何才能更好的樹方這種環保意識,從而為我國的環保事業,環境的發展盡一份棉薄之力?
張承建:我從小就接受到農林植物保護方面的田間教育。1989年下半年進入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之后,就對水電站與水庫的生態問題特別關注,對新興水能有自己的倡議。當前國際社會最大的問題是2條,一是“就怕流氓耍文化”,其二是“就怕列強擺譜低碳偽科技”。在環保領域,“生態入侵”特別是轉基因作物的生態入侵,是最嚴峻的挑戰。至于說一般的工業、電力、交通、建筑、城市的能源環保問題,遲早可以解決,因為循環化技術、高效可再生能源的技術遲早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0.6元的平價上網,是在2012年,我認為不會再延后。風能、太陽能將飛速發展,在高級電氣化時代的第一階段——2035年前,全球未來可能有二三百億千瓦的裝機。儲能產業將飛速發展,致力于儲能的新興水能是其中的佼佼者,將完全顛覆傳統水電的開發觀念。
但在全球環境生態方面,轉基因是“活”是“死”,就由不得人!轉基因是高碳的,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我認為,公民的環保意識,要趕緊提高到對抗轉基因這個領域,因為這個領域,是科學家、政客、跨國公司在“掛羊頭賣狗肉”,說小一點是生態問題,說大一點是可能造成人類滅絕!多年前,德國治療孕婦胎動的藥物,造成全球千萬兒童畸形的教訓,沒有被很好的吸取。全球“轉基因”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超級暴利”的追逐后果!帝國主義及其跨國公司為了維持其全球軍事霸權,推出了摧毀地球原有食品與農業體系的轉基因作物,其目的是為了奴役其他“中招”的國家,說白了“轉基因”作物,就是“國家毒品”。湖北某地賭博與毒品曾經泛濫成災,農戶連養的幾只雞都被不良少年連夜捉走,去換取“毒資”。“轉基因”的危害更甚于此。美國是《寂靜的春天》這本書的發祥地,說的是春天來了,大地寂靜無聲,大地都被農藥污染了,本地的動物都死光了;但是目前的轉基因態勢,要千萬倍于此啊!不光是動物死光光,連植物都要死光光,就留下轉基因作物,也是一個“病殼子”。轉基因作物的第一步,就是斬草除根,其他作物都得死!這是什么邏輯,這就是納粹,這就是霸權!今年摧毀了你的土地生態系統,明年摧毀當地的經濟社會次序,后卡你一下脖子,千萬億萬的法律訴訟,讓你國家的農民、你國家的食品工業、你國家的農牧業都得破產!武漢的房地產開發商曾經是這樣消滅湖泊的——第一步是在湖里圍一塊塘出來種藕蓮,荷塘月色是很美好的景觀啊;第二步是在塘里倒垃圾,讓塘里臭哄哄的,這樣居民就出來說,只有把它填了,太臭了;第三步就是按照“民意”跟政府游說,串通合謀,將湖泊的土地,改為商住用地,進行房地產開發!跨國公司搞轉基因產業,比這個還恐怖!國際上有各種各樣的恐怖主義,但是,轉基因是披著霸權強國外衣的超級恐怖主義。其他國家一旦“中招”,光“種子專利權”的法律訟訴,就可以讓一個國家的農林牧漁和食品工業破產。就是說,你跟他合作,你是沒有安全感的!你無非只是幫他生產垃圾食品等等罷了,但是他很要你的命,你的所有的一切,今后都是他的,因為你會沒有后代,他的生物科技能夠讓你的國民的生命,你的土地的生命,全部都死光光!而且,他對此造成的后果,你是打不贏官司的,因為他是法治國家,他是霸權國家,你的法律對他只有“無力感”!
轉基因作物本身的物質結構,少數品種可能對人有利,大多數品種也可能有害。但轉基因作物的種植模式,是“一元化”模式,是“獨活”模式,“轉基因”的哲學是反科學的,更是違反自然生態基本法則的,卻是百害而無一利,是高碳的,也是高殘毒的,破壞生態鏈的!跨國公司的轉基因作物的盈利模式,本性上是資本掠奪的工具,是霸權的、偽善的、以未來奴役化為目標的、釣魚執法的、是安裝了“致命病毒程序”的、也是制造未來金融危機的黑手、比“冷戰”更冷的世界性危機,甚至于危害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后果更為深重!說其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也不為過——說白了就是點爆了全球生態戰爭,這個戰爭沒有贏家,只不過戰爭販子得到了第一桶金,而讓全球受過!
在歐洲,對美國的“轉基因”入侵,是敬而遠之!
我們中國在“轉基因”這個“高碳”領域,確實存在很多管理不善的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咱們國家是否在這個問題上存在“漢奸”行為!在轉基因領域,我們應該學習歐盟的做法!絕對不能盲從于美國人的愚蠢做法,轉基因跨國公司表面上是全球第一的生物科技,實際上是生態納粹主義,其盈利模式掠奪成性,也是反人類的,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中國節能環保網:煤碳被稱之為“高碳之重疴”,您認為應該從哪方面提高煤碳利用率,減少能耗?
張承建:我認為,煤炭可以做煤化工——煤制烯烴,可以做清潔能源化利用——煤制天然氣、煤制油等,作為能源戰略儲備。煤炭不能僅僅作為過程型能源——燃煤電站,去跟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爭利。直接燃煤發電項目,要逐步被“邊緣化”,直至徹底關閉。美國已經在計劃關閉三分之一的燃煤電廠了。目前中國還有必要保留并發展一部分燃煤熱電聯產項目,畢竟是國情所在。
中國節能環保網: 您在“低碳電網誰主沉浮”的論文中指出,美國能源部(DOE)的研究結果顯示,由于電網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電能損失高達總電能的67%。實際上,經過了中間的無數環節的損耗之后,我們真正能夠利用的有效能量恐怕不足10%。如何克服這一問題,現在所說的智能電網就會解決一切問題嗎?
張承建:我們說智能電網的效率,一般而言是2大塊,一是動力燃料的效率,二是電力傳輸與利用的效率。智能電網只是一種解決辦法和思路。雖然目前電網效率只有 10%,但這個效率相對于非電氣化領域,也不見得低!比如說,石油行業在交通領域的能源效率,只有1%到3%。最根本的,智能電網原創于分布式能源布局。目前,工業、商業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較高。農業與交通的能源效率較低。智能電網是高級電氣化,要著眼于現有電網的效率提高,又要著眼于電氣化的社會化延伸發展。
SOHO,在家上班,可以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一樣。分布式智能微電網,是解決智能電網效率的一個法寶。電網在負荷高峰階段的電量損耗最大,是電網低谷運行階段的三五倍,而且也是最寶貴的,因為峰電是谷電的3到20倍的價格。分布式電網,不但節省跨地區電力的“搬運費”,還節省系統網絡的投資費用,以及安全保障的費用。
另外,技術進步,比如說,可能三五年之后的屋頂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可能只有三四毛錢,比傳統煤電的成本更低,當然就可以取代燃煤電站。再就是,單機三五兆瓦以上風電場,加上最好的調峰電源,以及穩靠的基本負荷的電源,可以讓智能電網的燃料得到更高效率。
中國節能環保網:分布式能源是前階段比較熱門話題,它不僅能夠節約能源、減少CO2排放,幾乎不需遠距離輸送,大大降低了輸配損失以及輸配線路的投資成本,那么分布式能源具有這么多的優勢,他的市場前景是廣闊的,您預計大概多少年會在我國大面積地推廣,但是任何一種事情都不是完美的,您覺得在推廣分布式能源這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去研究并克服?
張承建:分布式能源的發展,第一要走市場經濟;第二要做經濟體制改革。歐美國家能成功, 看來市場的問題是可行的,所以目前受制于電力體制。2011年是分布式能源開局的年,估計5年內會蓬勃發展,10年后能再造一個現有的電網出來。
其實,對于分布式能源,我國現有的底子就有上億千瓦的容量,但是一直在“大電網”中處于“私生子”的地位。分布式能源的未來發展,在于分布式智能微電網的合法地位的確立,才能當好主人。[page]
下一代的分布式能源,幾乎是完美無缺的——分布式智能微電網是其新的身份。因為,智能電網的優點,它都具備,可以作為“自治能源”來使用,就是完全自力更生也可以。未來隨著電氣化交通等更高層次的高級電氣化的進展,分布式能源的完美結合,將是傳統大電網的5 到10倍裝機容量,到那個時代,現有的電網理念,將完全被顛覆!這個轉折點,其標志是,太陽能發電與風能發電的發電成本,跟燃煤電站一樣。因為,第一結合點,不是跟電網去結合;而是依靠大電網的穩定運行平臺,直接為電氣化交通、商業、工業服務,直接在用戶側并網;用戶側消化不完的電量,為電動汽車等移動用電裝置充電。
未來中國 “大電網”的裝機容量是20億千瓦到50億千瓦;而各類分布式微電網的裝機容量是200億千瓦到500億千瓦的超級規模。想想看,5億輛汽車,每輛車40 千瓦,就是200億千瓦啊!電動汽車大都要聯網一下的啊!特種超級電容有助于實現電動汽車的全球夢想。現有的電網,將受到全新的考驗——“隨需而動”需求的嚴峻考驗。20億千瓦的電網,怎么樣才能驅動5億輛合計為200億千瓦的電動汽車呢?這還只是一個挑戰呢!
同時,對電力體制特別是對“大電網”的改革,也是必然的。改革的結果是,“大的更大”,“小的更小”,都有合法地位,這樣的智能電網才能都更加有效率!最關鍵是,確立分布式微電網的合法地位,破除“大電網”的自然壟斷地位,是其中的關鍵。首先要確立,地方政府是分布式智能微電網的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要建立省級電力交易市場和電力新體制。“大電網”的身份只是協理。“大電網”的角色,只能是充當省際、國際之間的電量交易平臺,應該將省級電力交易與管理的權力讓出來。“大電網”跟省級政府直接叫板,這個局面不應該再持續下去了!
中國節能環保網:最近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到要求大力發展新能源,但是新能源面臨技術和并網等問題,在我國整個能源結構中仍只占有很小一比例,所以您覺得,將來新能源會有取代煤碳成為整個能源結構的主導嗎?
張承建:我認為,在中國大陸地區,如果指定正確的措施并得到正確的實施,只需要10到15年,新興能源就可以完全取代掉燃煤電站。當然,作為能源安全與供能安全考慮,可以保留一部分熱電聯產的燃煤電站項目,估計為4億千瓦左右,這部分項目,也得搞清潔煤利用的燃煤熱電聯產。按照我的觀點,中國未來的12億千瓦燃煤火電裝機的天花板,至少有8億千瓦的燃煤火電,是需要提前關閉的。
12億千瓦的燃煤火電裝機,排放接近三五千萬噸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這是我們國家的環境生態無法承受的!
中國節能環保網:“荷蘭環境評估局”(MNP)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 2010年,中國大陸地區的碳排放總量超過美國5%,排放量達到64.94億噸二氧化碳。中國儼然已成為碳排放大國,您認為中國如何面臨這一日益嚴峻問題,減少碳排放,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暖等問題?
張承建:第一,電力是減排的核心,我國目前的能源電力發展戰略是有問題的。雖不能說是“一盤撒沙”,但可以說“大小珍珠沒有連成一串”總是說的過去的。如果推進我所推薦的能源電力減排方略,可以降低4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國家電網公司的規劃是燃煤電站至少排放55億噸/其實55億噸是保不住的/算細賬的話看70億噸能不能保得住)。
第二,中國農林業、食品、養殖場等相關產業與物流都是“高碳”的、健康后果更是高碳的,“轉基因”產業更是推波助瀾。據說,這個行業的碳排放是全球碳排放的50%,遠遠超出最初估計的18%。對這個行業的估計是不足的,戰略上目前是很被動的。健康飲食低碳工程,應該上升到國家戰略,其中,拒絕轉基因,化解轉基因帶來的風險是第一位的。
第三,工業、商業、交通與建筑的低碳,是最能出成效的部門。
第四,農村低碳要有全新的思路,就是自治低碳化。比如,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5毛錢一度電,那么就不需要,燃煤電廠輸送電力到農村的2元的電力成本的高碳電力。
第五,中國的機構,也要評估國外的排放。國外很多排放沒有被考慮在內。再有,中國是世界工廠,應該讓全球分攤這一部分的碳排放,要多呼吁,要國際立法,以避免被動,每年被白白征收千億美元碳稅。國外的轉基因食品工業帶來的高碳排放,可能高達上百億噸的碳排放,要揭露,要計量化,要批判,要維護中國自己的合法權益。中國對轉基因,不但要立法控制危害,至少要繳納合理的碳稅,維護國家生態權益!
中國節能環保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智能電網和公布式能源建設中,您認為歐美等其他國家有什么值得我國借簽的?
張承建:最值得借鑒的是其電力體制的創新,有著很好的低碳化的思路,可以破除自然壟斷和利益集團的干擾,有助于“地方能源自治”和“國家能源自治”是其一個根本屬性。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國家級電網,不應該是盈利的,而應該是非盈利的。這一點,咱們國家的政策制定者還沒有完全吃透。如果,能夠在省級政府框架下建立分布式智能微電網的新體制,那么,國家級電網的盈利機制的選取,就會發生根本變化。這樣的話,歐美模式才有借鑒意義。
中國節能環保網:對我國未來的能源安全和能源發展,前景如何,您有什么樣的展望?
張承建:2010年我國的初級能源消耗在三四十億噸標煤之間,中國能源與環境安全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戰略命題了,中國已經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最大的電力消費國、最大的資源消費國、最大的環境破壞國、最大的碳排放國。
在未來,比如說40年后,我國的高級電氣化與智慧能源時代,每年初級能源需求相當于數百億噸標煤。很顯然,傳統思路是死路一條。中國大陸地區的能源體制和電力體制,越早改革越好,越早改革越有利。激發國民的活力,第一要激發省級政府在分布式智能微電網領域的管理權限,第二中央政府要加強“大電網”在“國際智能電網”領域的開拓力度,把國際能源電力安全保障與省級地方能源電力安全保障全面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建議國家與省級政府將“燃氣與電力”的監管部分 “合二為一”,高級電氣化時代與氣體能源時代,必須是同一個監管單位。
另外,國際環保組織的報告稱:全球高碳食品工業、物流與健康后果,造成的碳排放,高達全球碳排放50%。“轉基因”是罪魁禍首之一,也是生態滅絕的禍首,甚至于可能導致人類的滅絕災難后果。轉基因,不但有跨國公司在深重作孽,還有霸權主義在作怪!轉基因的危害,不亞于“鴉片戰爭”給舊中國帶來的危害。目前,這個悲慘后果已經在拉美國家被驗證,拉美為什么反美啊,因為美國人太霸道了,把事情做絕了,比如說“轉基因”!完全沒有理性,做事完全不計后果,是帝國主義的典型特征。
即使是轉基因的能源作物,同樣不能解決生物質能源問題。生物能源是一個偽命題,對應于太陽能開發而言,生物燃料的能源效率極其低下。生物燃料,不是在改善環境,而是在破壞全球環境。作為汽車環保能源,生物燃料比金屬燃料電池要差十倍。
中國的山水,特別是南方山地,有著最天然的物種和食物資源,最美味也最安全,同時也是最低碳的。山地中國占國土的75%,是對抗“轉基因”作物的天然屏障。
中國應該有自己的能源戰略。國際上的能源問題的解決與實施,是出現過很多重大戰略失誤的,經濟賬政治賬都是算不過來的。中國的國民還比較窮困,經不起折騰。咱們國家的能源戰略,應該充分發揮中國國民的智慧,又克服列強的低碳霸權主義。
國際氣候談判,滿屋子里都充滿著政客的伎倆與氣候科技報告的騙局,也充滿了暗算!對于“低碳陰謀”,要洞穿,要有戰略對策。對轉基因的高碳,要揭穿!
(張承建為武漢百湖之友清潔發展環境組織總干事)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