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十二五”門檻,如何探索獨具特色的低碳模式?發展低碳經濟還有哪些瓶頸制約需要破除?這些成為正處于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階段的江蘇省不斷思考的問題。
據了解,2001~2008年,江蘇省萬元GDP能耗逐步下降,低于全國水平。但是全省的碳排放量增長較快,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率為11.26%,雖然低于同期18.11%的GDP增長率,但高于我國10.23%的碳排放年均增長率。特別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質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和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金屬制品業7個行業,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所有行業的90%以上。
在巨大的碳排放壓力下,江蘇省將降低工業碳排放作為首要任務進行“減壓”,試圖走出一條適應江蘇發展的低碳模式。
智能電網如何助力低碳實踐?
江南大學教授吳林海目前承擔了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無錫發展低碳經濟研究”,他告訴記者,低碳經濟主要是指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重點是替代當前的化石能源發展模式,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而江蘇缺少能源的省情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經濟發展面臨更多來自低碳的壓力。為此,江蘇省電力公司著力在優化能源結構上下功夫,全力推進清潔能源應用;助力重點企業節電降耗,推動全社會節能,促進全省單位GDP能耗不斷降低。2010年,江蘇省累計節能約2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3.6萬噸,總節能效益約16億元。
為使電力行業走出一套適應江蘇省情的低碳模式,江蘇省將智能電網列入全省重點發展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南京江寧開發區的智能電網產業已先后引進了南瑞繼保、國電南自、金智科技、科遠股份等60多家企業,成為國內電力自動化產業發展高地。2009年,南京江寧開發區引進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的國家電網智能電網科研產業基地項目。
據介紹,智能電網具有安全水平高、適應能力強等優勢,能夠適應風能、太陽能發電等各類間歇性、隨機性能源接入和消納的需要,能為大規模開發和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供堅強支撐。建設發展智能電網,到2020年,可使全國每年減少煤炭消耗4.7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8億噸,有利于202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實現。
重點行業怎么試水低碳模式?
面對“碳考”,紡織行業也感到壓力巨大。無錫紡織行業找準方向,早做功課,在提高能效上下功夫,獲得了試水“低碳”的成功。
無錫市紡織行業通過投入資金、改造設備和創新技術等舉措推進節能和提高能效,走低碳發展之路。無錫市在印染行業集中推介一批節能新技術,如大染整機等設備上安裝變頻器可節電20%,推廣綠色照明技術及辦公場所采用節能光源,可節電50%等,促進高效節能。宜興樂祺集團實施1500KW差壓發電技改重點項目,每小時耗氣量僅100噸,對耗能設備實行差壓電的節能改造,接通后并網發電,年發電量970萬度,節煤1200噸,并能獲益500多萬元。
同時,紡織企業采用短流程無污染的環保型染料助劑,采用先進的印花技術,并通過復合技術工藝,使印染后整理工藝流程更短、碳排放更少、生產效率更高,產品性能更好,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幅改善企業生產加工環境,符合國際低碳發展的潮流。江蘇霞客環保色紡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內首個采用在線添加熔體直紡工藝,原液著色技術和無水印染,達到從投入到產出整個工藝過程無污染,從根本上規避了紡織產品產業鏈中污染最嚴重的印染環節,實現污染零排放。
還有一些紡織企業抓住減碳機遇適時轉型,發展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通過引進嫁接,產學研合作培育能源環保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轉型之路。無錫前洲印染廠在節能減排壓力之下,轉投技術含量高,無污染、用工少的太陽能光伏產業,投資1億元,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招納國內外30多名博士、研究生,成立尚品太陽能公司,開發生產太陽能電池,迎來了轉機,除生產過程無污染外,現在企業用工已從原來的500人減少到200人,年銷售收入從原來的8000萬元提高到10億元,不僅推動清潔能源的應用,更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工業降碳有哪些路徑?
如何才能突破瓶頸降低工業碳排放?吳林海在調查分析江蘇省二氧化碳排放,尤其是工業碳排放后,提出了3條可行路徑。
一是堅持把高耗能行業作為工業結構調整重點,構筑低碳經濟的產業基礎。據統計,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紡織業,是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前5位的高耗能行業,約占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耗的70%左右。對高耗能行業繼續實施“關、停、并、轉”,強化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等技術改造。配合國家“863”計劃,把碳捕獲和存儲技術作為國際合作的突破口,展開深層次國際合作,率先突破碳排放最大行業的技術瓶頸。
二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快新技術研發與推廣,構建低碳經濟的技術支撐。據調研,50%的企業需要政府幫助提供碳減排新技術,按照“優勢互補、層級相配”的原則,政府帶頭組建以大企業集團為主體,高校、科研機構參與的科研攻關組織,研發急需的碳減排共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江蘇省科技計劃專項應重點支持清潔生產新技術的研發。政府采取后資助方式優先支持具有產業化雛形、能夠推廣的共性技術項目,培育一批研發高端人才,不斷完善項目與人才相結合的支持方式。
三是強化政策激勵,為低碳經濟提供制度保障。據調查,97.5%的樣本企業表示政府對于低碳生產的作用很重要,希望政府出臺激勵政策,建議將目前省級財政設立的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拓展為低碳經濟專項引導資金,支持企業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與低碳技術研發。目前國家即將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江蘇省要抓住機會積極爭取國家更多的試點,探索財政直補、實施差別化程度更高的電價政策等形式降低碳排放。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