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所謂碳排放,是指空氣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其中所謂溫室氣體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由于溫室氣體給地球氣候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因此控制碳排放就成為保護地球環境的重要手段。
在剛剛出臺的《福建省建筑節能“十二五”專項規劃》中,首次提出給建筑物設定排放指標,并籌備建設碳減排量交易試點,超量排放需要購買 “碳指標”。“碳指標”如何購買?
在3月福建出臺的《福建省建筑節能“十二五”專項規劃》中,記者發現了一個新名詞——碳交易,規劃中提出,福建將在廈門開展低碳城市建設試點和碳排減量交易試點。具體做法就是給廈門的各個建筑物測算碳排量指標,根據這個指標進行排放,如果超出這個排放量,就需要花錢在交易所“購買’碳排放指標,從而控制廈門市的整個碳排放量。福建省環保志愿者協會副會長吳濤長期關注著國內碳減排進展,他說,廈門是全國率先進行建筑減碳交易的城市,而把低碳延伸到建筑領域,世界上并不多見:
吳濤:起了一個示范帶動作用,你這個建筑節能可以這樣做,別人的建筑為什么不能比照這個來做,就能帶動區域性的碳減排,還有通過碳交易,還為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騰出了發展空間。
這次廈門把建筑分為賓館、大型公共建筑、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商住樓等六大類,主要是對建筑的電能耗、煤氣等能耗進行測算,通常來講,節約1噸標煤就等于減排了2.5噸二氧化碳,節約3千瓦時電可以減排2.5噸二氧化碳。大多廈門市民表示,建筑行業碳指標的推廣對于企業、個人包括城市的低碳建設都有好處。
市民:挺好的啊,很多人都不知道碳交易,如果自己的辦公場所是符合這種碳減排量,也可以督促自己從小事做起,低碳生活。
市民:建筑節能,也能促進建筑材料的生產企業進行更好的技術創新,從生產環節做一些工作,相互帶動,不管是從生產還是消費環節,如果都能達成這樣的共識,建筑企業生產的材料不節能,就要被淘汰。
在建筑上規定碳排放量,并且進行交易,廈門成為了全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然而,對于廈門碳交易市場前景,廈門赫仕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玉彬則比別人多了一份擔心。早在2009年11月,廈門赫仕環境工程有限公司通過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成功將6266噸碳減排指標,出售給上海某公司,成為賣出國內首個碳減排指標的企業。黃玉彬說,雖然國內目前也開始出現碳交易,但仍屬于探索階段,碳交易制度體系還需完善。自從她在2009年賣出第一份碳減排指標后,就再也沒有成功交易過碳指標,手頭屯積的20萬噸碳指標至今無人問津:
黃玉彬:現在其實我們也很關注,但是其實如果沒有政府政策的支持,要做是很難的,因為我們說實在話,比如現在叫你去買幾噸二氧化碳減排,我看也沒有很多人去會買,所以我覺得市場前景可能是很好,但目前現狀可能會比較艱難。
黃玉彬認為,大樓“碳交易”廈門開全國先河,但因為國內并沒有強制性減排的義務,只依賴于購買方的自愿減排,所以大樓碳交易很可能也面臨著企業碳交易的尷尬,今后還需要國家稅收、產業設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黃玉彬:碳產業以后發展有很多相應的行業就會產生了,比如碳盤查、碳足跡的核查,還有交易啊,市場啊,都會產生,管理部門也要有相應的機構產生。
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熊焰分析,不論是企業的碳交易,還是大樓碳交易,目前在國內,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交易還沒有出現,但是,國外對碳減排越來越重視,未來,碳減排有可能影響到中國的出口企業。商品要進入國外市場,就要符合他們的游戲規則,而國內企業則應當未雨綢繆:
熊焰:這個碳市場的機會確實對很多企業及其有價值,就是今后這種自主減碳減得多的就是一種權益,這個是能賣錢的,如果準備的充分,準備的早會有非常明顯的收益。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