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治理缺失
國際能源機構(IEA)是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機構之一,成立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當時的石油消費國為了應對歐佩克國家的石油危機和阿拉伯出口國的石油禁運而成立的。
當前的國際能源機構已經缺乏代表性,IEA隸屬經合組織(OECD)框架,目前僅僅有34個成員國。由于IEA成員國必須首先是OECD的成員,因此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IEA成為全球能源機構,也削弱了其代表性和權威性。面對當前氣候變化、環境危機和能源安全的多重相互關聯的挑戰,IEA職能也有待擴展。有專家建議,目前可以加強和擴展IEA的職責和功能,甚至可以把它變成WEA,即世界能源機構。
需要中國參與
未來全球能源消費、氣候變化行動以及環境保護的中心都正在向新興發展中大國特別是中國偏移。如果按照一次性能源消費來測算,中國、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大國也開始接近主要發達國家水平。然而,中國、印度等國并非國際能源機構的成員國。為了應對權威性下降和職能削弱的兩大挑戰,IEA需要和中國建立新型關系。
IEA當前工作重點集中于氣候變化政策、市場改革和能源技術合作,以及將其活動范圍擴展至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像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與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這樣的能源消費和生產大國。中國參與IEA的機制建設,無疑有助于IEA填補全球能源治理的缺失。
首先,中國進入全球多邊共同行動有利于全球能源安全。應急反應機制是IEA的重點,也是全球集體能源安全保障體系的核心,有賴于多邊行動合作模式。
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包括美國、日本、德國等石油儲備在90天以上的有26個國家,這些國家在非常時刻可實行“緊急石油分享計劃”。目前,中國與IEA在石油安全及石油儲備方面也開展了一系列的對話和合作。
其次,中國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有助于推動全球氣候談判。聯合國在坎昆會議期間發布的研究結果強調,為將全球升溫限制在2℃以內,避免人類氣候災難,需要削減近60%的排放,由于各自的國情、立場和利益不同,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的矛盾錯綜復雜,只有中國的參與,IEA才有可能在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扮演重要角色。
根據《坎昆協議》,發展中國家的自主減緩行動和發達國家的減排行動都需要接受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IEA已經表示將會承擔檢查和落實“三可”的責任。為了協調世界各國完成坎昆協議的數據監測和分析,IEA離不開中國的支持和參與。
中國參與的必要性
目前,中國國際能源合作主要存在四個主要領域,即能源地緣政治上,可維護產油和輸油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國際能源市場上的有序運作上,能源合作可引導石油價格;在能源技術方面,可合作石油勘探技術、能源節約與增效以及與能源相關的環境保護治理;在能源機制領域不斷融入和參與。
中國能否加入IEA,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在國際機制內的權利與義務平衡的問題,沒有哪個國家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或只承擔義務而不享受權利。中國需要慎重地權衡利弊,力爭達到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在目前尚不能加入IEA的情況下,中國與IEA的合作可以考慮采取具有現實可能性的方式進行:以非成員國身份參與其某些合作機制。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