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之后,中國航空業也準備拿起法律武器抵制歐盟的航空強制減排。昨天,記者從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獲悉,國航、南航、東航正在醞釀與中航協一起,共同向歐盟提起訴訟,以避免明年起所有飛歐洲航線的航班被強征碳排放“過路費”。
長期跟蹤歐盟航空強制減排動向的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分析,強制減排政策不僅對國內航空業發展造成損害,也對中國氣候政策、貿易政策造成嚴重影響,但危機本身也將倒逼中國加快構建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化碳交易市場。
“三大航已經向中航協交了部分訴訟費,海航也有意加入。”中航協秘書長魏振中透露。此前,中航協計劃在6月再約請國際航協的法律專家商討啟動對歐盟的訴訟。但現在看來,這一進程將大大加快,因為留給中國航空公司的應對時間,已經只有短短的9個月了。
去年年底,美國航協已經與美國航空、美聯航、大陸航空三大公司共同向歐盟提起了訴訟,反對其向非歐盟航空公司強征碳排放費用的單邊行動,今年5月有望終裁。美國與歐盟2007年達成的天空開放協議規定,互不向對方航空器征收基于燃油的稅費,這很可能使美國航空公司集體獲得“豁免”。而中國航空業的訴訟,只能主要著力于起訴歐盟違反《京都議定書》確立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氣候問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以及歐盟違背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特別是《芝加哥公約》中的主權原則。
不過,由于法律訴訟周期太長,中國航空業剛剛著手準備起訴,似乎錯失了最佳時機。中航協專家呼吁,解決這場航空碳危機應該由政府部門出面與歐盟進行談判,同時制定相應的反制裁措施,相關法律條文、監測手段等準備工作也要盡快著手進行。
據了解,歐盟航空減排方案規定,如果航空公司所在國有自己覆蓋航空業的碳市場,飛歐洲航班的碳排放額度可以在本國抵消,因此澳大利亞、日本已經提出要盡快將航空業納入各自的碳交易市場。
梅德文建議,各種綜合應對手段中,不妨把碳交易這一金融手段納入其中,“如果中國航空公司可以在國內購買中國自愿減排量(VER),這樣既大幅降低航空公司成本,也能有效啟動中國碳交易市場”。
中國擁有大量具備較大社會效益和減排效果的VER項目,也是世界最大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供應國,過去5年形成了約2億噸的減排量。當前,中國市場VER價格僅為每噸5至10美元,而歐盟排放體系中碳排放配額為每噸13至16歐元。如果最終必須承擔歐盟強制減排義務的中國航空公司,可以購買國內碳交易試點的配額或未經聯合國審核的VER,將可節省大筆資金。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