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蘇司蘭的“中國墻”

2011-04-14 13:50:24 環球企業家   作者: 王思遠  

若要找一個行業來證明跨國公司在華的式微和中國公司的崛起,風電行業恐怕是最合適的例子。在中國晉級全球最大風電市場的短短5年內,跨國公司市場份額由75%下降到10%,取而代之的正是中國本土企業。

而這一此消彼長的趨勢或正迎來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全球第四大風機制造商蘇司蘭有意退出中國市場。從去年底開始,蘇司蘭退出傳聞不斷,消息源遍及其客戶、合作伙伴和其內部人士。《環球企業家》亦獲知,在今年二三月份,曾有知名投行向中國最好的3家風機制造商之一兜售蘇司蘭在天津的風機總裝廠。

蘇司蘭(中國)向《環球企業家》否認了這一消息。但正如與蘇司蘭有股權關系的瑞能北方風電設備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楊麗霞對《環球企業家》所言,他們“還在堅持,但總在不同方面透露出一些要走的跡象。”

根據中國風電協會的最新統計,蘇司蘭在2010年中國市場排名下降至15名,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占1.8%,不到領頭羊華銳風電的十分之一。

與很多外資風電企業一樣,在2006年剛進入中國時,蘇司蘭對這個廣袤市場信心滿滿,在未賣出一臺風機時,就在天津投資6000萬美元建了產能為60萬千瓦的葉片廠和總裝廠。一位蘇司蘭離職高層透露,選擇天津這一臨海港,蘇司蘭是想布局中國的同時亦使其成為全球出口的制造基地。到2008年,蘇司蘭高峰期曾占有中國10%的份額。

短短兩三年內,蘇司蘭就由當初的志在必得淪落到進退維谷境地—中國市場的急劇擴容并未成為蘇司蘭的增長機會,這也是所有外資風機制造商的隱痛。

水土不服

蘇司蘭進入中國的第一年,華銳風電第一臺樣機剛下線,金風亦在進行技術路線的轉型,尚不具備后來稱雄中國市場的實力。蘇司蘭面對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維斯塔斯和歌美薩等傳統跨國風電巨頭。

彼時,蘇司蘭的產品給人以“簡單皮實”的深刻印象。其選用的定速風機技術路線結構簡單,易上手,且風機運行穩定。而同時并存的變頻和直驅兩種技術路線,則因變頻器的增加,故障率較高,風機運行難度也更大。盡管蘇司蘭的定速風機利用風速時段比后二者少,但其售價比維斯塔斯等其他外資風機低,又比國產風機故障少,很容易在中國市場拿到訂單。

不過,隨著中國70%國產化率政策在2007年推出,十多家國內風機企業迅速進入這一市場。他們大多來自于傳統火電設備、重工領域,有著很好的技術積累,又具備極強的模仿能力。典型代表是依托大連重工的華銳風電,現在已擁有中國23%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三大風機制造商。

在這一過程中,變頻技術逐漸成熟,隨著故障率的下降,其利用風速時段高的優勢凸顯,逐漸擁有了80%以上的份額。但蘇司蘭對這一變化顯得異常遲鈍。直到2010年,蘇司蘭才準備開始推出變頻技術。“之前的那個老外CEO過于自信,自認為帶著先進技術來到中國,但現在看那是有先天缺陷的技術。”一位接近蘇司蘭決策層的人士說。

與此一脈相承的是,蘇司蘭在風機單機規模上也出現了誤判。在印度市場還停留在1MW以下規模時,1.5MW這種大型風電機組就已成為中國主流機型,而業內一線企業積極研發的都是3MW、5MW等更大容量機型和海上風電機組。但蘇司蘭風機最大容量也僅為2.1MW,而且不涉足海上風電。

在內部人士看來,蘇司蘭的遲鈍與其決策層對中國市場估計不足有關。“中國用了兩三年就走過國外十幾年的歷程,而我們還是按照過去的經驗來做事。這種情況下,怎么談發展,生存都很難了。”這種對中國市場的隔閡在2010年達到高潮。在這一年里,蘇司蘭中國區CEO一職竟然一直空缺。

禍不單行,蘇司蘭的全球戰略亦在此時受挫。蘇司蘭起家于印度,一度占據當地超過七成的市場。2007年,其以13億美元競購德國第三大風機制造商Repower的絕對控股權,躋身全球第四大風機制造商行列,但隨后整合卻極為不順。先是受制于德國保護政策,未能完全獲取對方的核心技術,即使在中國市場Repower也一直以楊麗霞所在的北方風電這一合資公司開展業務,并未納入蘇司蘭版圖。

內憂外患之下,蘇司蘭在中國的“不適應”在所難免。不過,蘇司蘭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多少也是整個外資風機制造企業的縮影,他們在中國都遇到了幾道無形的墻。

第一道墻是蘇司蘭式的反應遲鈍。在外資風電普遍以度電成本(每發一度電的成本)這一成熟市場的標準制定產品策略,不愿上馬大規模風機時,卻忽略了中國風電開發商對“跑馬圈地”的強烈需求;當中國政府決定試水海上風電時,外資企業對這一嘗試不感興趣;而在東北、新疆等一些風況不好的風區,他們也不能像本土企業那樣“按需定制”。

第二道墻是高價格。在早期,外資風企還能以高質量作為高價格的對沖,但低價的中國風機在質量上也沒有出現致命性問題,小毛病則可通過售后運維團隊解決。而隨著中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提高,一線企業的質量與跨國公司距離也在不斷縮小。

而最后一個考驗,或許才是外資企業經常掛在嘴邊的中國政府對國內企業的政策支持和本地關 系。

2010年底,蘇司蘭中國區終于迎來了一個更懂中國的CEO—香港人何耀祖。盡管還未能使蘇司蘭擺脫困境,但何開始與國內風電運營商洽談合作,計劃利用蘇司蘭在全球的資源,幫助國內運營商開拓海外市場。這位香港人顯然更懂得中國,在國內風機市場增速放緩之際,風電運營商正試圖拓展其全球版圖。

“現在看起來,外資也沒放棄,尋找一種方式就是合資,西門子和上海電氣[8.02 -0.50% 股吧],GE和哈電都是。”中國風電協會副秘書長施鵬飛對《環球企業家》說。施認為外資風機制造商應該更好地把質量優勢發揮出來,再利用中國制造的優勢把成本降低,合資或是一個現實的選擇。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蘇司蘭 的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