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實現住宅建筑的低碳營造和可持續發展

2011-05-03 08:54:01 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 呂剛 郭慶  

2011年我國鋼產量達到6.27億噸歷史新高。在節能減排壓力空前,倡導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今天,鋼結構住宅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今年兩會期間,許多代表就推動鋼結構住宅發展建言獻策。

鋼結構住宅的價值到底有哪些?我們不妨來給鋼結構算筆賬。

實現住宅建筑的低碳營造和可持續發展

鋼結構住宅是21世紀的綠色建筑,是我國減少碳排放、促進循環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低碳營造:建造鋼結構住宅CO2排放量約為480kg/㎡,較傳統混凝土碳排放量740.6 kg/㎡降低35%以上;

節材:鋼結構住宅高層建筑自重約為900-1000kg/㎡,傳統混凝土約為1500-1800 kg/㎡,其自重減輕約40%。

●可大幅減少水泥、沙石等資源消耗,從而大幅減少礦物開挖、冶煉及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

●鋼結構住宅施工過程中無需木模板和腳手架,若其市場份額增長5個百分點,則可減少木材砍伐相當于9000公頃森林;

●建筑自重減輕,還節省約30%的地下樁基;

節水(減少污水排放):鋼結構住宅為現場裝配化施工為主,建造過程中可大幅減少用水及污水排放。若其市場份額增長5個百分點,將減少污水排放相當于10個西湖總水量;

節能(節省運行能耗):CCA輕質灌漿墻體具有良好的自保溫功能,為傳統磚墻保溫性能的3倍,大幅降低運行能耗。

省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鋼結構“高大輕強”的特點,易于實現高層建筑,可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使用效率;戶內得房率增加5%-8%,地下車庫停車位可增加10%-20%,在寸土寸金和停車難問題凸顯的今天,其社會經濟價值尤為突出;

環保:裝配化施工,降低施工現場噪音擾民、廢水排放及粉塵污染;減少沙石開采和建筑垃圾排放,保護環境,開創新時代建筑文明;

主材回收與再生:建筑拆除時,鋼結構住宅主體結構材料回收率在90%以上,較傳統混凝土垃圾排放量減少約60%。

●切實響應國家“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號召,并且鋼材回收與再生利用可為國家作戰略資源儲備;

●減少建筑垃圾填埋對土地資源占用和垃圾中有害物質對地表及地下水源污染等(建筑垃圾約占全社會垃圾總量的40%);

變廢為寶,工業廢料資源化利用:復合墻體中以工業廢料為主材,變廢為寶——CCA墻板以石英砂尾礦為主材;輕質灌漿填充材料中以粉煤灰等工業廢料為主材,切實響應國家“推進工業廢料資源化利用”號召。

促進我國住宅產業轉型升級

鋼結構住宅,完全符合“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以及一體化裝修”的住宅產業現代化發展思路,是我國告別現場手工砌筑時代,促進住宅建筑生產方式變革,推動住宅建筑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建筑設計標準化:

●鋼結構技術規程完善、設計軟件齊備,而且鋼結構構件尺寸精確,因此易于實現“建筑與部品模數與尺寸相協調”,從而提高設計和施工效率。

●鋼結構構件通用性和互換性較強,適應裝配化施工和工業化建造要求。

構(部)件生產工廠化:

●由于鋼結構住宅大部分部品和構件在工廠標準化精確預制,其加工精度和品質是傳統現場操作無法比擬的;

●現場建筑工人轉變為裝配工人,降低工人勞動強度,質量更加有保障。

現場施工裝配化:

●鋼結構住宅全部構件在工廠預制完成,施工現場將構件通過螺栓、焊接等可靠方式連接、組裝及裝配成整體,像裝配汽車一樣造房子;

●各種工序可立體交叉作業,提高施工效率,縮短建設周期1/3以上;

●大量干式作業取代濕法作業,現場施工的作業量大幅減少,污染排放也明顯減少,一般節材率20%以上,節水率60%以上;

●隱蔽工程少,易于質量控制與監督,能有效規避傳統建筑偷工減料問題,或施工人員責任心不強而引發質量安全風險;

●裝配化施工方式,施工場地占用少;

●大幅減少現場作業量,減少現場施工及管理人員數量,有效破解“民工荒”問題;

●相關配套先進建筑節能技術更便于應用。

土建裝修一體化:

CCA板墻體表面十分平整,不需抹灰;

墻體采用輕鋼龍骨框架結構體系,便于管線預埋,易于實現建筑裝修一體化解決方案,減少資源和材料浪費;

集成嵌入式一體化裝修技術,全面提升住宅裝修品質。

提升房屋品質和舒適感

改善傳統住宅墻體滲漏、開裂等質量通病;

墻體隔聲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具有自保溫功能的CCA板整體灌漿復合墻體,規避外墻外保溫或外墻內保溫系統耐火性能差的弊端(如:央視、上海和沈陽大火);

不結露和具有呼吸功能的CCA板灌漿墻體,提供干爽、舒適的生活空間;

門窗開孔不受限制,提高房屋采光與通風性能,增強房屋舒適度;

套內無承重墻,大開間布局,空間易于分隔與實現功能改造,提高房屋對家庭結構變化的適應性,延長住宅建筑的使用壽命。

提高建筑抗震防災能力,營造安全家園

自1900年以來,我國歷次地震災害致死人數達到55萬,占全球地震致死人數的53% 。究其原因,一是長期以來我國住宅建筑以磚瓦結構或磚混結構為主,建筑物抗震性能不足,被砸死或窒息而死的占地震死亡人數的絕大多數。二是倒塌的建筑物阻礙了道路,嚴重阻礙了震后救援。

作為世界上遭受地震襲擊最多的國家之一,在遭受1923年關東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痛下決心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于次年出臺了世界上首部建筑物抗震規范,并對每棟建筑抗震性能進行了精確計算。尤其經歷了1995年神戶大地震,據調查83.3%的死亡由房屋倒塌造成,12.8%由火災造成。隨后,震中兵庫縣實施了“不死鳥”計劃,要求建筑物遭受8級地震不倒;日本政府則提出了“零死亡”計劃;中央防災會議于2005年制定了《建筑物抗震化緊急對策方針》,建筑及其部品的抗震化率到2015年達到90%。因此,抗震性能卓越的鋼結構、輕質材料等各種最先進的防震手段被廣泛應用,并且所有老式建筑幾乎全部采用X、K、Y等不同形狀的鋼結構框架進行加固。

今年3.11特大地震,日本達到人類觀測史上最高級別的9級,以及由此引發千年一遇大海嘯的輪番襲擊。事實證明,日本確實經受住了9級地震的考驗,地震本身給建筑帶來的破壞并不大。

鋼結構住宅卓越的抗震性能再一次被證實。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實現 住宅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