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建立了較完整的節能標準框架體系,目前發布實施的節能標準有327項,為國家節能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技術支撐。”在6月2日舉行的2011年節能標準化國際研討會上,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分院院長助理兼國際合作部主任張新的介紹,讓人們對我國節能政策和標準化方面的總體情況有了較全面的了解。然而,會后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長期從事節能標準化、能源政策研究的張新卻一再強調:“節能減排僅有標準不夠。”
1981年,全國能源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我國節能標準化工作已經走過30年歷程。據介紹,我國目前的327項節能標準中有國家節能標準157項,包括強制性的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標準、生產過程中耗能高的產品能耗限額標準、重點工業用能設備節能監測標準等,覆蓋了節能監管的各個方面。
“能耗限額系列標準”是國家近年推行的強制性標準之一。2007年開始發布的第一批能耗限額標準涉及27個產品的能耗限額標準。標準由能耗限額限定值、準入值、先進值三個層級。其中“限定值”成為強制淘汰20%—30%落后產能的強制性要求;準入則是新建企業和工藝的“門檻”。
“這一標準發布后,成為節能監管的重要抓手。”張新介紹,山東、山西、陜西、浙江、貴州、云南、廣東等地區紛紛發布通知要求嚴格執行該標準,同時根據本地產業特點,制定了更多的地方標準。“十一五”期間,全國“上大壓小”、關停小火電機組7200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2億噸、煉鋼產能6969萬噸、水泥產能3.3億噸。
有了標準,但“十五”末各地頻發的“拉閘限電”,甚至“停暖減排”等極端事件卻使“標準”面臨尷尬。張新說:“標準只是一種技術上的依據,是一種引導,真正要推動節能減排的落實,需要政府、企業和全社會每個人的切實努力。”
張新認為,“當前消費者對于節能減排,對于標準的認知度還有待提高”,他舉了能效標識的例子。能效標識又稱能源效率標識,是附在耗能產品或其最小包裝物上,表示產品能源效率等級等性能指標的一種信息標簽,共分為5級,級數越小越節能,目的是引導和幫助消費者選擇高能效節能產品。
2005年開始正式實施的能效標識制度,第一批目錄包括冰箱和空調兩類產品。其中空調耗電量居各類家電之首,最熱的幾天,空調用電量占北京市的40%,深圳的50%。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標準經理陳進介紹,將空調能效門檻提高10%,每年至少可以節電37GW(百萬千瓦),10年將省下4座中型發電站的電量,約合人民幣1600億元。然而,能效標識制度推行數年后,商場里能效較低的空調產品仍然大行其道,“很多消費者購買空調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對空調一次性投入,而不是認真計算整個產品使用過程的能效。”
張新介紹,國家節能標準中強制性標準94項,約占30%。2008年4月1日新修訂實施的《節約能源法》中共有7章、87條,其中11個條款涉及到節能標準。“當節能標準上升為法律,一旦違反,行為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但張新也承認,即便是這樣的強制性也無法完全杜絕不符合能效要求的違法行為,這里面有體制機制的問題,同時“標準被接受,被落實本身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處在這樣一個階段,首先要盡可能完善標準,但發展中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
張新指出“制定標準,推動標準的落實”不是一個純“行政化”的行為,而需要市場機制的參與,“現在很多大企業已經認識到節能帶來的效益,‘能源管理’非常熱,這就是市場的作用。”寶鋼股份能環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桂其林介紹的情況印證了張新的說法,通過加強能源管理,2010年該企業能源成本比上年同比下降了6.9億元。但桂其林也指出,當前企業的能源管理也面臨著“三無一有”的困境,“無資源,無邊界,無標準,有壓力”。
同樣是在這次節能標準化國際研討會上,來自美國國家標準學會的專家們介紹的情況也給我國提供了借鑒。據介紹,美國大多數標準開發組織以獨立的私營部門組織開展工作,而國家標準學會則是標準和指南的制定、頒布和使用的監管者。標準學會以合格評定的方式對特定標準進行審核,不僅提升了消費者、購買者、銷售方的信心,也使公—私合作找到了最佳的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