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專家過于自信,對風險估計不足,缺乏應急預案,技術更新不及時;內陸核電需要重新思考日本核泄漏事件的慘痛教訓。
日前,在日本深陷“核危機”泥潭,瑞士、德國相繼宣布未來棄核的新背景下,近年來我國內陸地區核電籌建項目顯得頗為“沉默”。在調查內陸核電期間,《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解到,與濱海核電站相比,公眾和有關專家對內陸核電站的建設更加關注,其對國土安全和水源等的影響、發生事故后的破壞性和處置難度等是關注的焦點。為此,內陸核電項目也正在重過安全關。
“樣本”韶關
廣東計劃將首個內陸核電站建在韶關市。2009年3月,韶關核電籌建處在韶關揭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計劃投資500億元,規劃建設4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該集團的宣傳材料顯示,其在湖北、安徽、四川等地的核電新項目也已開展了前期工作。
近日,本刊記者在韶關市采訪了解到,中廣核韶關核電有限公司已在當地注冊成立,并開展前期工作。韶關市發展和改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韶關核電項目現在處于可行性研究階段,已經完成了27個專題調研報告,日本大地震前正準備向國家發改委報批。國務院要求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后,韶關核電項目的推進節奏也隨之放慢,接下來將根據國家的要求和規劃來開展工作。
在韶關核電項目選址所在的韶關市曲江區白土鎮界灘村,當地村民告訴本刊記者,計劃建設核電站的位置就在距離界灘村委會辦公樓幾百米遠的地方,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北江從村前流過,“建設核電站要遷移附近幾個村的人,很擔心核電站會產生輻射。”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事故發生后,在韶關當地網絡論壇上引發了討論。3月中旬,一篇題為《從日本核電站泄漏理性看待韶關的首個內陸核電站》的帖子出現在韶關民聲網上,引來韶關網民的熱議,焦點主要集中在內陸核電站的安全性上。
內陸核電的公眾三憂
我國現在運行的核電站都是建在海邊,對于內陸核電站,公眾知之甚少。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公眾和有關專家對內陸核電站存在以下擔憂:
一是內陸核電站要建在大型河流或湖泊沿岸,以滿足對冷卻水的需求,而放射性廢液也會排入水體中,危及水源安全。在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處置中,排放核污染物的首選目標就是海水。研究能源安全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王海濱說,內陸只有江河或湖泊,一旦發生核事故,內陸核電站可能產生的更大危害在于其放射性物質進入水體后,稀釋會更加困難。
二是擔心內陸核電站一旦發生事故,造成的影響會比濱海核電站更嚴重。廣州市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彭澎說,由于我國人口密度較大,內陸核電站一旦發生事故,人員疏散等應急處理的難度大,對土地、水體等周圍環境的影響也要明顯高于海邊。比如,韶關核電站選址位置距離韶關市區約為二三十公里。
三是擔心核電站的科學布局受一些地方政府“GDP沖動”干擾。彭澎認為,建設內陸核電站對拉動地方經濟、增加稅收、促進落后地區發展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事實上,很多內陸地區爭上核電站,其重要目的之一是爭取巨額投資,可能造成對選址的科學性、優選性等考慮不周。
專家指出,雖然美國、法國等國家也在內陸布點了大量核電站,大多出于就地發電、就地用電的考慮。而我國由于歷史原因,通過西電東送工程,積累了豐富的電力長途、超長途輸送的技術和經驗。尤其是東部沿海省份。而擬議中的廣東韶關核電站,距海不過二三百公里,在這樣的內陸地區沿飲用水源建設核電,其科學性、必要性更值得質疑。
“重考”選址和布局
有關專家認為,對于未來核電站,特別是內陸核電站的布局和建設,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科學選址,充分考慮廢液、廢氣排放等對周邊環境的整體影響。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曾指出,由于內陸核電站的放射性廢液未經循環冷卻水稀釋,因此對其放射性排放濃度的控制比濱海核電站要求更高,同時如果內陸核電站周邊的大氣擴散條件較差,也會造成局部放射性廢氣排放效果不良。因此,我國內陸核電的選址須比國外更加慎重,對關乎公眾健康、生態安全的問題應開展長期謹慎的研究論證。
其二,合理布局,與國家的能源結構、國土安全統籌考慮。環保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振成研究員認為,核電站發生事故后,對水源、大氣、土壤等造成的影響是綜合性的,應從整個國土安全的問題角度來考慮內陸核電站的布局。專家建議,主要河流上游、水源地、主要糧食生產基地等附近最好不要考慮建設核電站,在水電、火電以及風能、太陽能等豐富的地區,應首先考慮發展其他清潔的能源。
其三,著眼長遠,高度審視核電戰略,避免短視行為和盲目自信。人類利用核電僅僅50多年歷史,全球核電站不過500多座。但從實踐看,僅7級事故就已發生過兩起,其他不同程度的事故多起。鑒于此,審批核電項目必須謹慎,特別是在人口稠密地區發展核電,要慎之又慎。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