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一場“電荒”來得比往年更早一些。隨著南方旱災加重,水電供能不足,受困于“煤電倒掛”的火電企業也期盼著煤電市場機制的形成。不過在復旦大學能源經濟戰略與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力波看來,目前的電荒并不是一個大范圍和長時間困擾我們的現象,而解決電荒的根本方法在于要建立聯通全國、調度自如的電網。
電荒是個“筐”
理財一周報:您怎么看待目前的電荒現象?
吳力波:實際上,現在對外界公布的信息與電力企業和一些機構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對稱。目前出現電荒的是河北、成都等中部的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區的高耗能產業不斷向內地轉移,自然會產生一定的用電負荷。因此一兩年內用電負擔較重的地區不在東部,而是中部,局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或者升級的速度超過了政府的預期和規劃,自然而然會出現結構性電力送配不足的情況。
我認為目前在主要地區并沒有出現長時間、大規模電荒的現象,而且從電網供電的角度來看,也沒有這方面的跡象。現在比較認可的是一些研究機構預計在未來的高峰用電時段可能會出現一定的電荒。
所以我們需要考慮一下究竟什么是電荒,現在許多媒體都喜歡制造一個名詞,然后把許多的內容就往里面套,大多數對電荒的討論,往往包含了我們的一些擔憂,它們主要是針對目前比較緩慢的電力市場化改革。首先,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大用戶用電直購推進緩慢;其次,智能電網建設推進也不夠;另外前段時間南方出現大面積旱災,水力發電的缺口比較大。
和煤電聯動關聯度不大
理財一周報:那么火電企業“煤電倒掛”的現象在此次電荒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這是不是體現了我們能源體制市場化進程不足?
吳力波:在日本福島核危機之后,大家都預計日本核電的缺口會由煤電來補,因此推測煤電價格會上漲。而實際上,澳煤價格卻在這幾個月出現下跌,因為核危機之后日本國內能源需求也出現了下滑。不過這卻成為煤炭商炒作價格上漲的借口。
同時,對于火電企業而言,一看到煤炭上漲,甚至價格還沒有實際上漲,只要顯露了上漲的苗頭,就會跟著一起為自己爭取利益,認為當下沒有實行徹底的煤電聯動市場化機制讓火電企業吃了虧。因此我認為這一次所謂的電荒和煤電聯動的關聯度不大,發電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只是想利用這個機會敦促該機制的形成。
反過來看,火電企業并不是無可指摘,其并沒有出現完全虧損的情況,并且在節能減排上不同廠的差距也非常大。比如應用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的企業效率就要提高很多。當然,技術上每千瓦時煤耗降不下來也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十一五”期間搞節能減排,有一些火電企業已經預知了自己的減排額度,而自身單位發電量煤耗可以向下調整的空間不大,為了讓以后自己的日子好過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去改造自己的發電技術以應付將來的減排指標。
所以,我認為,電荒是一種市場的超調現象,這反映了我們的市場機制不健全,對消息的響應不夠健康。一些小的風吹草動會引起整個市場“風聲鶴唳”般的騷動和市場價格很大的波動,前段時間的油荒之類也是類似的情況。本質上,這是市場參與方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中國裝機容量沒有不足
理財一周報:有些人從裝機容量不足的角度認為電荒是我國電力建設不夠導致的,您怎么看?
吳力波:說到裝機容量的問題,其實我們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并不缺乏。全國發電機組年運行時間不到5000小時,如果所有機組都保持正常運行狀態,那么根本不會有電力缺口的存在。如果硬要說在什么時候會出現裝機容量不足的問題,我認為在高峰時段確實會出現短時間的電力缺口,這就需要我們把西部的電力運送到東部,讓西部地區的裝機容量發揮作用,目前在西部地區確實存在比較嚴重的窩電現象。
而且即使是裝機容量,也不一定能完全有效轉化成電能,它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首先,某些地區的峰谷差極大,為了滿足高峰時期的用電需求,不得不建設一些大型機組,準備大量的調峰機組來頂住高峰需求。而用電低谷時期用電量又大量減少,這就對裝機容量產生了一定的浪費。我了解到某些地區的機組不要說年運行時間5000小時,連3000小時也不到。
而在另一些地區,問題表現為高峰時電買不到,低谷時發出的電又賣不出去。這就需要在建設時就要對電網進行一定的規劃,同時我們的電網要加強“調電”的管理能力。如果想要實現全網調電的能力,首先在技術上是個考驗——需要堅強的智能電網中智能技術的配合,其次工作人員的管理能力也非常重要,最后其實可以有一些預警性的措施防止這一情況。比如有一些企業并不是非得24小時連軸轉,保持高用電量,那么電力部門應該安排這些企業輪流運作,不要集中用電,否則又要回到為了保證居民用電而拉閘的老路上。
其次,中國的煤炭集中在西部,運輸是一個難題。去年京藏公路上的大堵車確實非常可怕,引起擁堵的主要都是運煤的大貨車。而實際上煤炭外送的通道就這么幾條,如果想大規模擴容是非常困難的。而我們的煤炭運輸本質上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試想京藏公路上的卡車都是以昂貴高級能源柴油為燃料,運送的卻是較廉價低級的能源煤炭。所以這就必須有一個大型的電網來溝通東西,需要“堅強”的智能電網將電能運送出來以防止窩電,這其實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采取什么樣的技術不是關鍵,關鍵是不能讓這個問題繼續存在。
特高壓的關鍵在于市場機制
理財一周報:現在關于特高壓技術存在比較大的爭論,您認為特高壓對于中國來說是不是一定要上?這是解決電荒的有效方法嗎?
吳力波:現在所謂的關于特高壓電網的爭論,主要集中在應該是直流還是交流上面,而不是該不該搞這個東西。當然,壟斷性質的國企國家電網公司肯定是想大力推進的,但是電力這樣的能源先天就有一個網狀的結構在里頭,和石油、煤炭這樣分散式的能源不同,容易產生壟斷的情況,這一點和天然氣比較相似。所以我不認為電力改革要把爭論的焦點放在壟斷還是不壟斷上面,即使是民營企業來搞,到最后一樣是一家獨大。這樣一來,我們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就毫無爭議了。
至于是選擇特高壓直流還是特高壓交流,有人認為前者所需要的輸電桿和變電站的成本較小,我不這么看,而且兩者在技術上都是可行的。我認為這最終要根據電力改革的方向來確定。如果是想做成“全國上下一盤棋”的電網結構,那么這比較符合特高壓直流的特征;如果想搞成“國家主網+地區電網”兩級結構的模式,那么特高壓交流是比較好的選擇。
現在許多對電力部門的批評在我看來是不對的,實際上本世紀以來,我國電力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極快,電力管理水平發展得也很好。而電力部門的市場化倒是要慎之又慎,如前述,它不像煤炭一樣放開交給市場就行了,世界上也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改革方案。因此在建設和管理技術上一切皆有可能的情況下,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是如何進行好的機制設計,利用市場工具來打破電網企業的壟斷,用好的制度去約束。
而智能技術真正能為可再生能源搭建一個使其成為可靠能源的平臺,盡管存在較高的市場不確定性,而且大家往往會擔心壟斷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因噎廢食。再這樣無意義地爭論下去,對國家也沒有好處。
理財一周報:從火電企業的角度看,電力效率應該如何提高?
吳力波:從單純的火電技術上看,傳統火電熱效率在40%左右,而IGCC機組可以輕而易舉地超越它。日本的水平可以達到45%,而我去漕涇電廠考察時發現它們的水平可以比日本還要高,你提到的外高橋三號機組的水平也是極高的。國際上一般認為2020年將實現這一技術的全面商業化,之前國家能源局對它有些看法,不過我想應該還是會大規模推廣的。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