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維也納,全球核能“大管家”———國際原子能機構在這里召開了一個特別的會議。此時,距離日本3·11大地震已經過去3個多月,但發生核泄漏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止漏”形勢依然不明。在遍及全球的“核憂慮”之下,這次會議也對福島核事故進行了總結評估,并對未來全球核電安全做出了正式的討論。但是,在一方面是“天使”,另一方面是“惡魔”的核電面前,151個會員國沒能就未來核電的走向達成一致意見。在全球范圍內,針對核電的分野,則越來越明顯。
棄核派 歐洲多國 以福島為鑒 加速棄核
1951年12月,當美國實驗增殖堆1號開始輸出電力時,人類迎來了核能的時代。而至2011年,當被視為清潔環保的核能即將迎來50歲華誕時,日本福島核事故卻引發全球核恐慌。由此,像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后一樣,全球擁有核電站的國家再次面臨一個嚴峻的抉擇———核電,讓它生存還是毀滅?
“我們認識到,一些國家認為核電是滿足其能源需求的一個可行方案,而其他國家則已經決定不使用或逐步停止使用核能。”國際原子能大會發布的“維也納宣言”中,有如此描述。
這句話也體現了目前各國在核電政策的分歧。事實上,這樣的分歧在數十年前就已經出現過,因為切爾諾貝利事故,歐洲在上世紀末就出現過是否要繼續發展核電的大討論。那場討論之后,丹麥徹底地放棄了核電,另外一些工業國如法國德國,仍繼續選擇這條道路。現在,因為福島核事故,討論再度在全球范圍內出現,更多的西方工業國家宣布放棄核電。
本周,德國宣布在2022年前將關閉所有的核電站,瑞士則計劃在2034年前全面放棄核電。意大利在進行公投之后,也對核電說拜拜。在日本,民眾已經變得十分“懼核”,目前的五十余個核電站能否取得地方同意,繼續運轉,前途未卜。
德國的棄核,可謂在目前歐洲的棄核風潮中影響力最大。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國際核電安全研討會”上,該國前核安全監管官員馬丁·費雷斯切對記者介紹,德國20%的電力來自核電,相比之下,法國占到了80%,在德國,并不把核電視為可再生能源。“核電之所以被政府宣布放棄,是40年來德國公眾熱烈爭論的結果,福島核事故只是一個契機。”費雷斯切說。
“雖然我們已經關掉了一些核電廠,但電不會缺,德國將繼續保持明亮,”費雷斯切說,德國目前會從鄰國進口一些電力,但只是短暫的措施,之后德國的能源供應將保持自給自足。“我們會是全球第一個沒有核電的工業國。”
折中派 美國
不是不安全 而是太貴
在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就是否采用新型反應堆或新能源技術的一場大討論也正在展開。這場討論除了安全背景,還有經濟原因。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核能項目主任克里斯托弗·佩恩向記者表示,在美國,對于是否淘汰核電的討論,主要并非出于安全考慮,而更多是經濟問題。“我們已經建設了很多的核電站,現在它的市場減少,和其他能源相比,競爭很激烈,除非找到減少成本的方法,否則是很難再建新的核電站。”
他表示,從福島事故可以看出,上一代核電站的設計是有弱點的,必須進行改正,而在美國,很多反應堆也較為老舊,存在更大的風險。而如果要采用新一代、安全標準更高的核電技術,則需要投入大得多的資金。
英國格林威治大學教授史蒂芬·托馬斯說,雖然核電有著過半個世紀的歷史,但成本卻在不斷升高。西方在過去的10到15年中,電力供給進行了改革,從壟斷改變為市場競爭的方式,但核電一旦進入競爭性市場,則會因為產品太貴而沒有生意可做。
“過去的12年,核電成本似乎漲了6倍,現在每度核電的成本達到6000美元。成本太高,風險太大,使得西方國家的銀行并不愿意給核電站發放貸款。”托馬斯說。
挺核派 發展中國家 核能不是“最爛的土豆”
不過,全球范圍內,很多國家依然在堅定地走向快速發展核電道路。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據,目前全球有65個核電站正在建設中。
阿聯酋已與韓國簽署一份高達200億美元的合同,在該國建設4座核電站。沙特也隨其后,在上月宣布將建設16座核反應堆。今年5月,土耳其也宣布將新建兩座新的核電站。
而印度政府在福島發生核事故后也繼續表示,仍然計劃在2050年前,讓全國50%電力都來自核電。
印度原子能監管委員會前主席戈寶拉瑞斯曼對記者表示,印度每年人均耗電量只有550千瓦時,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在印度,電力嚴重缺乏,很多居民自備小型發電機,以備應急之用,要達到合理的居住條件,我們至少要將電力發電提高到3000千瓦時才行。”
中國也是核電發展的支持派。“世界并沒有放棄核電,(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是用一種更負責任的態度來看待核電的安全和質量。”中國核工業集團辦公廳副主任米森說,相比火電,核能十分清潔。
“就像一個籃子里的土豆,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爛,但你必須挑一個出來時,就會挑相對不那么爛的一個,核能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是我們能夠做出的較好的選擇之一。”
米森表示,中國2010年發電量首次超過美國,但要達到美國GDP規模,這個發電量還需乘2.5。他認為,嚴格意義上,火電和核電都是穩定能源,而風電、水電和生物發電都不穩定。火電雖穩定,卻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而核電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最少的。此外,與火電相關的死亡人數也大大超過核電事故。
至于經濟問題,米森表示,雖然核電站建設成本很高,但運營成本卻很低,以我國大亞灣核電站為例,十年就收回了成本,30年中創造的全是利潤。
不過,在一些能源專家看來,雖然多國仍然在朝著“核電復興”的方向發展,但核電發展的計劃和最終落實的現實之間仍然會有差距。《能源政策》去年一份研究顯示,有52個國家都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請求,希望幫助發展核電,但最終只有10個國家符合了建設核能的標準。
“核能復興依然還在,但因為福島事故,其速度減慢了,”克里斯托弗說,“另一方面,要知道,從過去到今天,核工業產業總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這是全球各地所有核電工業的人的職業病。”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公布的最新數據,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共440個,核電發電量約占全球發電總量的16%;正在建設的核電機組65個。
正在運行的機組中,美國104個、法國58個、日本50個、俄羅斯32個、韓國21個、印度20個、英國19個、加拿大18個、德國17個、烏克蘭15個、中國14個。
國際原子能機構預計,到2030年,全球運行核電站將可能在目前的基礎上增加約300座。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