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舉行的“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發展潛力研討會”上,專家們表示,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日趨成熟,相關項目已進入“試運行”階段。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是指將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并長期封存于1000米至3000米深的地層中,可分為咸水層封存、枯竭油田和氣田封存。
參加“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發展潛力研討會”的專家們表示,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日趨成熟,相關項目已進入“試運行”階段,其中包括了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的亞洲最大的封存項目,以及中石化、中石油、華能集團等在各地的一些此類項目。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小春介紹,對于二氧化碳,一類是利用,包括電焊、碳酸飲料和蔬菜大棚等,但用量很少。因此,要想減少二氧化碳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封存是主要的方式。
李小春說,根據國際公約,二氧化碳的排放將出臺強制性的量化指標,預計2025年前后將產生碳交易市場,實現商業化。目前,這一領域還是在技術開發階段。
與會專家們表示,中國發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有巨大潛力,一方面地質碳封存容量巨大,估計理論封存容量可達萬億噸;同時,排放地和適宜封存地很匹配,都集中在盆地,分析現實每年可封存20億噸;另外,封存所需的相關技術已經存在于油氣開采工業中,具備了開展全流程工程示范的技術水平,與其他國家在技術上沒有差距。
與會專家也指出了中國開展此項技術的問題和困難。他們表示,國內普遍對地質封存認識不足,由于目前尚未有明確政策需推廣此技術,或者不減排就交稅的政策導向,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對此沒有太多興趣,存在短視行為。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