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信貸影響的不只是銀行,還有低碳中國的建設之路。
銀行,一個看似與低碳沒有直接關聯的金融行業,卻時刻影響著低碳產業的資金需求。銀行通過放貸的流量和流向直接影響著方興未艾的低碳產業的融資環境。
而這種理論上的假設已經變成現實中的鮮活圖景。
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時代背景下,綠色信貸已經成為國際社會調整經濟結構、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通行經濟杠桿之一,以此減輕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損害。
所謂綠色信貸,言簡意賅,一方面銀行在評估信貸項目時,將節能降耗、資源循環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納入貸款審批體系。另一方面銀行死死把緊對“兩高”產業的信貸閘門,同時把貸款更多地投向低碳產業,從資金支持上扶持其發展壯大。
可見,銀行在綠色信貸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其資金流向向社會清晰地傳遞信號:要低碳還是要高碳?
當前,中國正加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低碳環保、節能減排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成為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的現實問題。銀行尤其是中國主要商業銀行對中國低碳事業發展的作用就更耐人尋味。
觀念沖擊波
早在2007年7月,環保部、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出臺《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要求各大商業銀行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要求的企業和項目進行信貸控制,試圖遏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擴張。
這一政策的出臺向所有銀行傳達了一個清晰的信號:轉變發展理念,投向綠色行業。綠色信貸正式從理念轉變成具體的政策要求。不過,長期以來,在中國特定的工業化進程中,“兩高”產業一直是銀行信貸的主要對象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甚至停止對他們的信貸無異于斬斷銀行的一個重要盈利來源。
尤其信貸方向的調整不可避免地碰觸信貸業務人員的“蛋糕”。 他們與既有“兩高”產業客戶的商業關系會受到挑戰,同時,自身的經濟利益也將受到無法預料的影響。
銀行“綠色轉身”的阻力可謂不小。這就需要一種高瞻遠矚的大局觀以及敢于承擔風險的膽識。
中國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環保、能源方面,政府將采取的措施不管對銀行業產生多大的外部影響,我們都完全贊成,因為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關系到全社會的利益”。
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為了統一全行人員對綠色信貸的共識,中國建設銀行特意舉辦了“環保節能以及碳金融的業務培訓”活動。無論是風險管理或者授信審批等中后臺部門人員,還是公司業務、機構業務或者國際業務等前臺部門,都被囊括進培訓活動。通過培訓,促使他們了解綠色信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綠色信貸的具體業務范疇。
“銀行系統舉辦這樣的活動,就是希望從觀念上改變大家的認識。實施綠色信貸,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應該是銀行服務和回饋社會的最佳方式之一。”中國建設銀行企業文化部負責人表示。
從認知上起步,正確地對待金融對低碳所起的作用,綠色信貸才有了邁向成功的可能性。
刷新門檻高度
綠色信貸導致的顯性影響之一就是提高信貸門檻。
如果仔細地觀察中國商業銀行近年來對“兩高”產業的信貸政策調整,可以清晰發現其中的“綠色”痕跡。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作為硬性指標被寫入主要商業銀行的信貸條款中,“兩高”產業的信貸額度逐年下降。
在中國建設銀行,記者發現該行制定了54個基本涵蓋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的審批指引,把企業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政策執行情況作為客戶準入、信貸支持的重要評價依據。
據知情人士透露,“2010年,中國建設銀行嚴格實施名單制管理,制定針對平板玻璃、多晶硅、風電設備整機制造、金屬船舶制造等四個高耗能、產能過剩行業的準入退出標準以及準入客戶名單,將列入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客戶(項目)列入我行信貸退出名單,嚴控信貸投放。”
不過,對于“兩高”產業,銀行并非一棍子打死。由于鋼鐵、水泥、金屬制造等行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行業,支持他們的發展壯大必不可少。只不過,支持的策略發生了改變。
河北是鋼鐵工業的重鎮,但由于鐵行業重復建設嚴重、產業集中度低、落后產能比例高,已經成為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這種局面使得當地的商業銀行左右為難。
“一方面從國家發展戰略看,我們需要支持鋼鐵行業;另一方面國家對鋼鐵行業正在進行宏觀調控。”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負責人表示。
為了解決這種兩難境地,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提出了“風險會診”制度,聯合后臺部門共同對河北省鋼鐵行業和重點鋼鐵客戶進行一線調研。通過調研,該分行逐漸確立了“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策略。
按照節能減排情況、客戶裝備技術水平、生產經營實力、市場競爭力、貢獻度,河北當地鋼鐵企業被分為進、保、控、壓、退五類客戶。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標準的大中型鋼鐵企業進行支持,鼓勵其深入實施節能減排;針對一些中等規模的鋼鐵企業,向其推介票據保理、商票貼現等供應鏈產品;對設備落后、環保投入不足的小鋼鐵企業,做好信貸退出的提前安排工作。
“我們將客戶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審查和監控貫穿到整個信貸管理過程。對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不達標的客戶和項目實行‘一票否決’,不得辦理任何信貸業務。”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負責人表示。
“混戰”中的藍海
銀行調整“兩高”產業的信貸政策讓低碳企業看到了希望。河北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北建投”)負責人表示,“政府對‘兩高’產業的限制,從另一方面看是對新能源這個綠色產業的支持,希望銀行信貸政策也能夠對新能源行業加大傾斜力度,共同促進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目前,中國綠色信貸的規模正不斷擴大,僅以上海為例,2010年上海的綠色信貸總量就突破500億元。把資金投向綠色產業漸成一大趨勢。
不過,香餑餑的低碳產業也導致整個信貸市場出現一種買方市場現象,銀行之間為爭搶低碳項目透著絲絲火藥味。
“一個項目往往會吸引很多銀行前去爭搶。大家為了能夠拿到項目,給出不同的優惠條件,比如許諾本行的固貸資產貸款無需擔保和收費權質押等等。這樣一來,客戶處于一個有利地位,有議價能力和談判資本。”據知情人士了解。
陷于與其他銀行的讓利比拼只會提高銀行的借貸成本,壓縮經濟回報率,等于無形中增加了貸款的風險。
對此,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負責人表示,“最關鍵的就是要強調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種競爭力就是營銷能力,而客戶也十分看重這種營銷能力。”
作為銀行綠色信貸爭搶對象的河北建投對此表示了認同。“2007年,我們公司啟動了一個風電項目,我們就是看重了建行的營銷水平才決定與他們合作。”河北建投負責人表示。
2007年之前,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通過市場分析,看好河北建投的發展模式和發展前景。雖然當時河北建投尚無新的新能源項目,但是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高層管理人員還是積極地與該公司高層接觸,與之建立良好關系,并強力建議其拓展風力發電行業。
合作的機會在2007年降臨。當年7月,河北建投決定新增一風電項目,前期的手續也已經準備就緒。得知該消息后,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立即對該項目進行評估申報。
同時,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第一時間針對項目固定資產貸款期限長、利率高的特點,向河北建投提出“在貸款支用前,先辦理銀行承兌匯票,匯票到期后再為企業發放固定資產貸款” 的金融服務方案。
“這個方案大大降低了我們的財務成本,又增加了我行承諾費等中間業務收入,這是雙贏。”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負責人表示。最終,這個雙贏的方案讓河北建投決定向建行貸款11.2億元。而此時,其他競爭對手還剛剛開始與河北建投接觸。
在低碳背后,金融力量越來越活躍。其實,這種活躍的程度和競爭的規范影響的不只是銀行,還有低碳中國的建設之路。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