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到22日,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中國深圳舉行。這是全球首個“碳中和”的大運會。約3萬噸“大運碳”以每噸32元的售價被認購。
承辦此次大運會“碳中和”項目的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向記者表示,交易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風電、太陽能發電、小水電、農村沼氣發電等碳減排項目的業主將自身項目所產生的、經過國際核證機構認可的自愿碳減排量指標在交易所平臺上申請掛牌,形成自愿碳減排量指標的供應;二就是企業或者個人通過在交易所會員中心注冊會員,通過“低碳大運自愿減排交易平臺”,自主選擇已經掛牌的碳減排項目,訂購這些碳減排項目所產生的自愿碳減排量指標。
企業主張先生采購了100噸“大運碳”,通過在線訂單支付,他獲得了一張印有“我為大運碳抵消”字跡的精美的電子證書。
國際碳交易市場分為兩種,即配額交易和自愿交易。配額交易市場是針對那些有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國家或企業,比如歐洲排放權交易市場;自愿交易市場則是從社會責任、品牌建設等目標出發自愿進行的碳交易,是中國現行的碳交易模式。大運會碳中和項目即使自愿碳交易的案例之一。
據陳海鷗介紹,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于去年9月30日掛牌成立,時間點恰好是在深圳去年8月被納入首批低碳試點城市之后。成立之初,交易情況并不景氣。“我們設立了排放權交易中心,低碳服務中心、研發中心、應對氣候變化培訓中心,做了大量的市場培育與推廣的工作,通過讓企業更早地意識到氣候變化情況下企業自身將面臨的風險、低碳經濟時代的來臨對其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并幫助他們制定低碳發展戰略。但由于沒有一個強制性的減排交易體系,中國的排放權交易發展到今天,普遍都還是處在培育市場階段,扮演的也更多的是市場培育的角色。”
碳交易有“場”無“市”
“一般而言,市場,先有‘市’后有‘場’,但現在中國的碳交易卻是有‘場’還沒有‘市’。交易的完成必須有買和賣,中國目前只能說是賣方,但很少有買方。國內更多的是自愿碳減排,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碳交易。” 陳趙杰這樣描述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現狀。
在全球范圍內,無論在哪里進行節能減排,其實效果是一樣的。然而,在發展中國家減排所需的成本與難度比發達國家要相對低些。CDM模式的主要內容是,發達國家可以在發展中國家的項目中投入資金、技術,幫助其減少溫室氣體的排量,此后向發展中國家購買其減排量,這樣,發達國家就能以較低的成本完成減排任務。據世界銀行測算,2008年至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500億歐元。陳趙杰稱,來自中國的能源工業、水泥、電網、再生能源等行業的企業正在透過清潔發展機制,從發達國家引入先進技術,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目的。再將減排量出售給像富通銀行這樣的碳交易商,或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買家,獲得利潤。
“歐洲碳金融市場交易量大概為1100多億美元,全球自愿碳市場交易量大概只有3億到4億美元,但中國這邊還談不上。因為中國是主要的賣方,沒有真正的交易。”陳趙杰稱,碳交易這塊比較大、比較虛,現在中國還處在初步摸索階段。
陳趙杰曾搭橋,為陳日鈴的萬信達企業集團和來自湖南某水電項目項目對接,做“碳中和”,但“這也只是一個自愿碳交易項目”。“中科院能源所也做了幾個相關項目,珠江啤酒(002461,股吧)也有做,但算不上常規的金融買賣,也算不上真正的碳交易。”
今年5月起,東潤發基于ISO14064輔導創科集團(TTI)編制企業溫室氣體清單(亦稱“碳盤查”),并以此為起點結合創科集團的發展規劃,全面開展碳排放管理工作。創科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各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趨勢下,國際上眾多的大型采購商業在著手實施企業的碳減排,并要求供應商實施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和碳減排計劃。作為家居裝修工具及建筑工具的世界級供應商之一,創科集團的產品主要出口至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地區,有意通過碳排放管理戰略,提高產品競爭力,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陳海鷗承認,目前,國內排放權交易所主要的交易類型也的確是基于一些標準的自愿減排交易。例如今年5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主辦的第四屆中芬低碳城市論壇、深圳大運會“碳中和”項目等等。
陳海鷗稱,中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中是CDM項目的主要供應方,但發展至今,中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的話語權仍非常有限,為中國在國際市場爭取更多話語權,是歷史賦予國內交易所的使命。
即便是自愿碳交易市場,盤雨宏認為目前也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無論是認識上還是操作上都缺乏成熟的理念及運作模式”。他告訴記者,當前自愿減排市場的參與者主要為兩類,一類是想展示企業良好形象,進行品牌建設,一類是確實有這方面的需求,但從實際情況看,這些需求不足支撐起整個市場。[page]
“賣碳”并非空手套白狼
現在,更多人看到的也是碳交易市場光環閃耀的一面,不少企業正在或者想要將自己的碳減排量賣到歐洲。很多人認為,這簡直是“無本交易”,但事實并非如此。
陳趙杰稱,其實,并非所有企業都適合“賣碳”。
在東潤發公司,CDM項目開發的一般流程是:業主提交擬建或者擴建的潛在CDM項目;東潤發公司組織人員對該項目進行識別、開發出CDM項目設計文件(PDD),并提交給聯合國指定經營實體(DOE),即CDM中的第三方獨立審核機構進行審定;隨后報國家發改委審批;再返回DOE,完成CDM項目的再次審定;接著,將該CDM項目提交給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EB)進行項目注冊;由企業和東潤發公司一起制作該CDM項目實施、監測以及監測報告,提交給DOE,進行對該項目減排量的核查及核準,再由EB對該項目減排量進行簽發。最后,業主通過和買家核證減排量交易,才能最終獲得“賣碳”收益。
“整個CDM流程下來,企業大概就需要花費100萬元的成本。項目大,減排量多,那還可以。如果項目不大,減排量太小,就沒有必要了。比如一些本身就是節能的項目,一年減排后才省下五六十萬,再花100萬去做碳交易,對其而言,反而不劃算。”
在陳趙杰眼里,東潤發扮演的更多是券商角色。“碳資產和股票一樣,都是金融產品,有自己的交易所,有自己的買方和賣方。”
中國企業進行碳交易的不確定性也在日益增大。《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結束后,將會形成一個怎樣的新的碳交易規則,現在誰都無法確定。而且,新的交易規則肯定也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磋商。
陳趙杰稱,自己一直在觀察市場走勢及國際行情的變化。“做碳交易的門檻主要是資源和專業。中國國有企業做這一塊的估計是五個手指頭就能數得出來,現在更多的是私營企業和外企。我們現在也不只是跟廣東的企業競爭,更多的是跟國際企業,如印度、歐洲的企業競爭,當然,也有合作。”
在陳海鷗看來,時至“后京都時代”,中國已經將排放權交易相關的政策信號明確。“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建設碳交易市場。目前,國家正在研究計劃啟動國內的碳交易試點工作。據了解,近期也將頒布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以規范碳交易市場。碳交易試點已經提上日程,中國國內的碳交易市場即將啟動。他同時表示,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目前各大交易所的主要任務還是在共同培育和建設碳市場上。有了市場,我們才能談競爭。”
“深圳將在2012年開始啟動COD的交易,這也將是國內為數不多的COD交易市場之一,我們正在為COD的交易做積極的準備工作,也將在COD交易市場的建設過程中為碳市場的建設鍛煉團隊,積累經驗。”陳海鷗說。
盤雨宏指出,無論“京都時代”結束后,繼續談判的形勢如何,減排機制以何種方式存在,碳交易機制是肯定會繼續存在的。它符合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以市場引導產業發展的必然過程,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空間,未來其發展將在更多的實踐過程中進行補充完善。對中國的企業而言,碳排放交易提供了一種新的市場交易、融資模式,并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相較于未來的強制性進入,目前企業的自愿減排的效益或有突出表現。而企業在進行碳交易的同時,仍需以提升自身減排能力為終極目標,將更有助與提升企業發展的空間。
不管CDM機制走向何方,全球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廣州博創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博創”)是一家專門從事注塑機生產的民營高科技企業,從2002年12月26日成立至今,用了短短七年多時間就躋身行業前三甲。
博創董事長朱康建稱,與國外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塑料機械的品種少、能耗高、控制水平低、性能也較不穩定,因此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升級、實現技術自主創新、促進企業持續發展成為塑料機械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未來塑機產品將向大型化、精密化(微型化)、高速化和節省資源、節能能源、循環利用的方向發展。”明確了發展趨勢,博創根據市場顯示需求和客戶技術要求,對現有產品進行升級改造,并開發出了新一代的BS伺服節能系列產品,通過開發模塊化集成結構,運用先進的信息軟件和控制系統、擴大電子技術的應用,對設備模塊進行“組合和匹配”,從而提高注塑機的生產效率和使用功能。該系列經過國家塑料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節能指標超過國家I級節能指標,同時獲得了能耗等級I級證書。
讓朱康建沒想到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憑借環保節能項目,今年,博創獲得了來自亞洲開發銀行的巨額低息貸款。同時,其節能環保注射成型設備也獲得了由廣東省財政下撥的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
綠色項目迎來千萬投資
在注塑產品的成本構成中,電耗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依據注塑機設備工藝的要求,傳統的注塑機油泵馬達耗電占整個設備耗電量比重高達80%-90%。隨著能源問題的日益嚴重,節約能源變得越來越重要。博創通過對BS系列進行升級改造,推出了更為先進的高速節能全自動塑料成型機,以適應日益增長的市場需要。
無獨有偶,為了推行綠色環保,亞洲開發銀行也在全國各地開展能效電廠項目。單在廣東就設立了2億元的滾動資金,幫助廣東省企業進行設備改造和節能減排。[page]
在一次與某銀行行長會談過程中,朱康建得知該項目,并迅速安排員工從網上進行情報收集,由于自己企業各方面條件都能符合該項目要求,很快就拿到了來自亞洲開發銀行的低息貸款。“利息是銀行同期利息的六折到七折。很低。項目申報后,迎來的是政府相關機構、項目組等輪番的考察。從一開始的概念認同,到經歷了財務考察、用戶考察、技術考察等之后,完成最終的審核,整個過程相對順利。”
朱康建稱,“能效電廠”并不在現實中存在,而是通過鼓勵用戶節能、采取新技術等,以其省下的電能“計算”為電廠發電量,相當于“再建一座發電廠的虛擬電廠”。
記者在博創項目申報材料上看到這樣的描述:根據所測數據和客戶使用情況反饋,博創BS伺服節能系列機器與國內其他公司普通PQ定量泵系統機器相比,節電約80%,與博創前一代變量泵系統BT系列機器相比,節電約40%-70%,與其他齒輪泵伺服節能系統相比,BS系列機器還可以節電約15%。同時由于機器采用閉環控制技術,加之伺服電機的快速響應特性,使得機器的控制精度和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而且在節電的同時,因為油溫的下降可以減少甚至不用油溫冷卻水。機器的噪音也進一步降低。根據測試,BS機器的噪音值最低僅74DB,加上如采用電磁加料技術,將可以大大降低周圍環境溫度,使操作工人的操作環境大為改善,同時也可降低加熱能耗30%左右。
朱康建坦言:“我們節能環保產品在總營業額中的占比已從去年的30%增加到今年的80%。短短一年時間,變化很大。”
節能改造收益大于投入
朱康建旅行歐洲時,曾聽說過歐洲的碳排放、碳中和等項目,認為低碳環保必將是大勢所趨。雖然那時候,自己的一些合作伙伴已開始著手做專門的節能減排,以碳減排量去換取收益,但朱康建更多地以為,只有水電站等項目才可以在碳交易中獲利。但現在他的想法已完全改觀:作為設備制造商,在節能降耗上應該更加有潛力。
但每年上千萬的投入不可能是拍腦袋決定。朱康建請機構請專家,并在企業內部組織成員對節能改造的風險進行評估。結果,各方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可以做。
朱康建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改進后的注塑機生產一天大概可以省60度電。按八毛錢一度電計算,就是48塊錢。“注塑機是高能耗設備,最大的成本就是原料加電耗。如果做汽車保險桿的注塑機,大概每小時可以節電50度,一天大概可以節電1200度,一天可以節省1000多塊錢,一個月就是3萬多元,一年就是30萬元,能為客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些還不包括節水省下的費用。”朱康建承認,節能研發的投入也會增加一定的成本,如增設控制系統等程序要投入的花費就確實貴。“但根據我們的發展情況看來,僅僅一年節省下來的成本就能為支出買單。”
“我們最大的客戶之一美的就指定要用節能產品。我們通過改進產品,提升產品的質量,不但降低了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能耗,改造后的機器又能給客戶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滿足了客戶提高利用率、降低能耗訴求的同時,更有利于提升他們創造財富,提升競爭力。同時也進一步鞏固了我們的客戶。我們的感受就是節能環保利他的同時也能利己。”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