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發達國家很可能會相繼征收碳稅,短期內中國海外投資的成本增加還在可控范圍之內,但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應會積極應對,以降低投資風險的不確定性。
澳大利亞議會日前通過了吉拉德政府提出的“碳稅”法案,這項備受爭議的法案正式成為法律。按照實施方案,這一政策將于明年7月1日開始生效,向澳大利亞500家排碳大戶征收排放稅,每噸征收23澳元(約合人民幣160元),涉及行業主要是礦業、電力與鋼鐵企業。
據統計,自2007年以來,中國在澳大利亞投資加速增長,累計投資額超過400億美元,是此前10年總量的四倍。其中,礦業勘探、開發占中國在澳大利亞投資總額的75%。
分析人士認為,碳稅的征收對中國在澳的投資短期內雖無明顯影響,但從長期來看,投資風險的不確定性增加。
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張漢亞表示,今年前10個月,黑色金屬礦采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等資源能源開采等行業利潤增幅較大,同比增幅都超過30%。中國相關行業在澳大利亞投資的成本上升大概能夠控制在1%到5%之內,相比其利潤空間上升幅度來說,在企業的承受范圍之內。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查道炯表示,從道義上說,碳排放稅的征收是為了調節能源資源消費,然而企業要密切關注征稅國家碳稅的用途及監管流程,防止其成為削弱外資企業在本國的競爭力的手段,造成實質上對中國海外投資的不公平。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為688.1億美元,同比增長21.7%,連續九年保持增長,并繼2009年之后再次位居世界第五。其中,對歐盟和東盟的對外投資同比增幅最大。
繼澳大利亞之后,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很可能出臺征收碳稅的法律。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必須將氣候變化指標考慮在內,認真研究相關國家的氣候立法,掌握國際談判的主動權。
“就目前來說,企業的應對之策主要包括減排、減緩、適應等。”曾供職于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項目中心的陳波表示,減排是現階段最為關鍵和核心的手段,中國企業應該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實實在在地推動節能減排技術的發展,而不只是熱炒低碳概念,套用政府補貼。
“企業還可以購買一定的碳排放量來應對氣候變化。”陳波說,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引進碳排放交易機制,減排將面臨著更加嚴格的立法,減排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如先期購買碳排放量,在后期必然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此外,企業還應通過投資組合和投資結構的調整,對回報率、貼現率等進行量化分析。例如,相關企業應考慮與碳排放量低的行業的投資平衡,實現風險對沖。還可以利用保險手段應對長期風險,比如使用保險費用定價等。
外交學院國際經濟系教授周林認為,碳排放稅的征收阻擋不了中國企業更深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發達國家征收碳排放稅,會導致征稅國家內部能源資源企業的重組和調整,如果應對得當,這對中國企業進軍海外也是一個契機。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