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網訊】德班氣候大會主席、南非國際關系與合作部長邁特·恩科阿納-馬沙巴內日前在大會分組論壇上表示,關于技術機制方面的談判進展順利,有望在本次德班氣候大會期間取得實質性成果。恩科阿納-馬沙巴內介紹,有關技術機制的討論重點是“做什么?如何做?”與會代表們建議建立氣候技術和網絡媒體中心,以支持氣候變化應對措施的技術需求。
而在12月6日德班“中國角”邊會上,中國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發表的“加強全球技術合作”倡議書引起廣泛關注,在企業行動層面呼應了大會主席有關技術機制“做什么”的話題,并用自身的跨國技術合作實踐回答了“怎么做”的話題。技術機制的探討越發的深入和全面,各方的倡議和主張或能有力的推動本次大會技術機制的盡快“結果”。
中國企業倡導全球技術合作
據媒體報道,技術機制的討論始于2010年在墨西哥坎昆氣候大會,技術機制將有利于加強技術開發和轉讓,以便從技術上支持氣候變化應對和適應措施。而面對清潔能源技術壁壘重重的國際現狀,中國企業的跨國技術交流倡議及實踐,或能為氣候大會各方技術機制探討開啟一條新的思路。
12月6日晚,德班中國角邊會“用我所能、善待明天”主題酒會上,新奧集團代表中國企業向世界各國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發出旨在加強“全球技術合作”的行動倡議,倡導“各國加大清潔能源技術研發與投資、放寬對清潔能源技術出口的禁止規定、鼓勵跨國投資與技術合作、加強國際交流、推進技術的產業化實踐”。同時,新奧建議各方將減排目標落實到技術行動中去,以正確面對整個世界的減排壓力。據悉,這是中國清潔能源企業首次在氣候大會上提出“意在促進全球技術合作”的行動倡議。這一舉措被輿論界普遍肯定,認為對促進全球減排或更具建設性意義。
據現場報道,新奧集團“全球技術合作倡議”的發布得到了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國務院參事等領導與專家的見證和肯定;也得到了美國利物摩爾實驗室、同濟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充分認可和支持。新奧集團緊密的合作伙伴、美國三大電力集團之一的杜克能源公司副總裁Bill Tydnall發言表示,杜克將全力支持新奧的這一主張,也希望有更多的企業能像杜克與新奧一樣,開展跨國技術合作,在促進自身產業發展的同時,為全球環境的改善做出積極貢獻。
目前,各國在清潔能源技術發展水平上參差不齊、技術壁壘障礙重重、技術成果難以得到有效利用。在“技術機制”探討如荼之時,“全球技術合作”倡議應該會得到全世界更多企業與機構的認可。
中國及企業的跨國交流與實踐
中國作為推動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堅力量,其實也早以實際行動在為全球低碳化做出各種嘗試與努力。
自2009年7月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在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清華大學、神華集團、新奧集團等12家單位成為研究中心清潔煤產學研中方聯盟核心成員,對口美國進行技術研究與交流,推動著中美之間的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
據悉,自2009年起,新奧即先后與美國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NETL)、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美國勞倫斯利佛摩爾國家實驗室等研究機構展開廣泛的研發合作,并已達成多個意向,在微藻生物能源、煤催化氣化等方面展開深入而廣泛的合作。
在開展廣泛技術合作同時,新奧集團在2009年即與杜克能源展開了關于雙方將合作開發商業太陽能項目,并就煤基清潔能源、生物燃料、藻類吸碳技術合作開展技術研發與實踐;2011年1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期間,雙方再次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加強合作并聯合打造“未來能源技術示范平臺”;2011年5月9日在華盛頓召開的第三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新奧與杜克能源分別會同中國河北廊坊市政府及美國夏洛特市政府簽署了《中美綠色合作伙伴四方協議》推進清潔能源技術在企業所在區域內的實踐與應用。
杜克能源:“合作優于競爭”
以往氣候大會歷次爭論焦點均在各國的“減排數字和量化指標”,而決定減排數字的核心問題---“核心技術交流與合作”卻往往被忽略。
各國過多關注于自身經濟和能源發展,原本無可厚非,但在嚴峻的減排壓力下,過多的技術壁壘卻對全球低碳減排設置了重重阻礙,這也是新奧“全球技術合作”倡議得到廣泛認可的直接原因。但若將分享核心技術成果這個理念變成現實,還需在國際間合作意識上達成默契和共識。
新奧集團緊密的合作伙伴、杜克能源董事長吉姆·羅杰斯曾經表示:合作要優于競爭,合作與各國企業獨自奮斗相比,能夠大幅度提升技術創新速度和規模,共同促進減排工作的速度越快,過渡到低碳經濟的成本就會越低。希望經濟共同體內的成員都本著協作的精神共同合作,尋找氣候問題的技術解決方案。
合作優于競爭,以“世界的眼光和態度”進行思考,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聯手打破技術壁壘,以開展更為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是全世界有志人士的共識。為共同改善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域間的環境及氣候問題而努力,也是聚集在德班氣候大會的所有人士的共同愿望。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