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首個風電發展綜合規劃——《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在北京發布。按照該路線圖中設定的目標,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2億、4億和10億千瓦,成為中國的五大電源之一。若按照上述目標,到2050年,我國風電累計投資將達到12萬億元,這無疑將給風電設備制造商帶來巨大的商機。
描繪風電發展線路圖
我國的并網風電發展經由1986~1993年的早期示范階段、1994~2003年的產業化探索時期以及2003~2007年的產業化發展時期,到2008年后進入了大規模發展階段。2006~2009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連續4年翻番,到2010年底,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已經超過4000萬千瓦,并網運營容量超過3000萬千瓦。
按照該路線圖中設定的目標,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2億、4億和10億千瓦,成為中國的五大電源之一。“到2050年,風電將滿足國內17%的電力需求。”王仲穎表示。這意味著在今年基礎上,10年內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將有大幅增長空間。
若按照上述目標,到2050年,我國由風電開發所帶來的累計投資將達到12萬億元,當年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將達到15億噸,帶來的就業崗位也將達到72萬人。該路線圖還預測說,到2020年前后,我國陸上風電的成本將與煤電的發電成本持平。
該路線圖還確立了未來風電布局的重點:2020年前,以陸上風電為主,開展海上風電示范;2021~2030年,陸上、近海風電并重發展,并開展遠海風電示范;2031~2050年,實現在東中西部陸上風電和近遠海風電的全面發展。
“上述目標在資源、產業、電力系統支撐等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王仲穎強調說。2030年后,儲能、智能電網以及其他先進電力系統技術普遍應用,將從根本上解決風電并網與消納問題。
目前,風電并網和消納正逐步成為制約風電開發的最主要因素。對此,王仲穎表示,風電的大規模發展要求風電切實融入到電力系統中,為此,“近期迫切需要制定和實施風電分級和跨省區消納方案,協調風電、其他電源和電網建設和運行,推進和完成電力市場運行機制改革。”
風電制造商借勢突圍
截至10月24日,多家風電制造業上市公司發布2011年三季報,大小風電設備制造商業績紛紛大幅下滑,其中金風科技(9.04,-0.05,-0.55%)凈利潤降幅達60%,就連齒輪箱這樣的核心零部件生產商都未能幸免,齒輪箱生產巨頭泰勝風能(9.250,-0.20,-2.12%)凈利下降52.6%。
產品價格下降及下游市場需求減速成為眾多上市公司解釋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風電發展路線圖無疑為風電制造商描繪了一幅未來發展的藍圖。
而面對廣闊的市場增長空間,以華銳風電(20.44,-1.06,-4.93%)、金風科技、湘電股份(8.67,-0.12,-1.37%)為代表的各大風電制造商紛紛將目光瞄準大容量機組研發,以圖以技術優勢擺脫價格競爭的陰霾。10月20日,湘電股份5兆瓦直驅海上風機在荷蘭并網發電;10月23日,華銳風電6兆瓦雙饋海上風機完成吊裝;華儀電氣(7.73,-0.05,-0.64%)近日也公告稱其擬將近期增發所募資金用于開發6兆瓦風機。
然而,盡管各大制造商勁頭十足,但相關專家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大容量機組受制于應用領域狹窄、產業配套滯后、運行質量待考證等多重因素影響,導致其產業化前景存在一系列變數。
專家指出,大容量機組并非海上和陸地都適合發展。從風電場投資成本上講,海上大容量風機盡管會增加10%的采購成本,但卻能節約15%以上的維護成本,總投資成本會降低5%以上。而陸上大容量風機則受制于運輸條件制約,每臺至少要增加5%的投資成本。因此,從經濟性上考慮,陸上風電機組并不需要大型化。
另有專家進一步指出,由于風電場安裝機組數量的減少,設備維護投入的人力和財力就小,因此大容量風機更適合海上。盡管大容量風機適合海上風電開發需求,但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未來5年國內海上風電的裝機規模為500萬千瓦左右,僅占全部裝機容量的5%,其能撬動起的市場空間也很有限。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