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5萬名建設者的努力,青藏聯網工程日前正式投入試運行,結束了西藏電網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并攻克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等世界性工程技術難題。
青藏聯網工程長度達1038公里,總投資162億元,是繼青藏鐵路后,中國在青藏高原上建設的西部大開發又一重大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輸電工程,被稱為“電力天路”。
國家電網青藏聯網工程指揮部副總工程師王成介紹說,青藏聯網工程沿線地質復雜,穿越565公里的多年凍土地段,包括含土冰層、富冰凍土等類型,在這里筑立塔基、架設線路,面臨穩定性、路徑優化等問題,是整個工程的最大難點和關鍵。對此,建設者采取了多項措施,并探索出“隨開挖、隨支護、早封閉、快襯砌”的施工方案,有效縮短了凍土區施工時間,最大限度減少了對凍土環境的影響。
在相關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和科研人員認為,從勘察設計到質量控制等諸多方面,青藏聯網工程凍土區凍土基礎基本穩定。
“在借鑒青藏鐵路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還開展了多項凍土區施工技術課題研究,經過不斷創新和實踐,已形成一系列凍土區輸電線路的工藝標準和技術規范,為中國及世界上相關施工技術提供了重要參考。”王成介紹說。
青藏聯網工程沿線大都處于低氣壓、缺氧、高寒、大風、強輻射和鼠疫疫源等區域,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海拔5300米,最低氣溫達零下45攝氏度以下,含氧量不到內地的40%,極易引發肺水腫、腦水腫和高原性心臟病等病癥,數小時內就能奪去人的生命。
為此,青藏聯網工程指揮部與武警水電部隊的醫療衛生保障團隊開展合作,全線投入醫護人員350名,每30公里設立一個能隨隊巡診的一級醫療站,每100公里設立一個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二級醫療站,再加上位于格爾木、拉薩的兩家三級醫療機構,共同構成覆蓋所有施工區的立體醫療保障防護網。
王成告訴記者,青藏聯網工程僅用于醫療衛生保障方面的投入多達2億多元,施工期間成功救治了百余例高原肺水腫、腦水腫等急發病例,實現了零死亡、零傷殘、零高原病后遺癥、零鼠疫傳播“四零”目標。
作為世界上生態環境最脆弱、最敏感的高海拔輸電線路,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工程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是需要攻克與破解的重大難題。
“在路徑設計規劃時,我們就盡量避開三江源、可可西里等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和核心區;而投入到環境保護、草地修復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專項資金達3.7億元,所占工程投資比例超過了青藏鐵路。”青藏聯網工程青海段業主項目部負責人楊明凱說。
此外,青藏聯網工程指揮部還與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對因設立電力鐵塔而受破壞的草地通過人工種草的方式進行恢復,并在高寒草甸地帶采取草皮移植培育的方式加以植被恢復。
在“電力天路”穿越的可可西里無人區及不凍泉至五道梁之間,每年6月至9月是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遷徙繁殖的時節。各施工點安排施工時,專門錯開動物遷徙時間,營地避開遷徙通道,以免驚擾它們的正常活動。
去年8月5日,剛剛安營扎寨的國家電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全體建設者停下手中的活計,把已進場的大型旋挖機、牽引機、吊車等機械全部撤出藏羚羊遷徙點,為近4000只從青藏聯網工程直流線路第三、四標段經過的藏羚羊讓出回家團聚的道路。
對于這一舉動,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才旦周大加贊賞。“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為野生動物遷徙讓路,青藏聯網工程的環保工作能做到如此細致,如此到位,真的讓人敬佩,讓人感動,堪稱青藏高原電力‘綠色長廊’。”他說。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