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正值德班氣候大會剛剛落下帷幕,中新網能源頻道通過一組報道,回顧一年來的探訪結果,看央企、民企、外企如何實踐承諾,實現節能減排。中新網能源頻道將繼續重點關注中國企業在今后的具體行動,將節能減排報道進行到底。
不少民營企業倒在了節能減排的高門檻內,以環境效益換取經濟效益的模式不再行得通,規模小、底子薄的民營企業比國企承擔著更大的壓力,甚至成為它們的滅頂之災。但與此同時,節能減排也促成了不少民企的戰略轉型,為企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陣痛后,在這場關于節能減排的“戰役中”,猶如鳳凰涅槃,迎來重生。
要生存就必須轉型
根據發改委提供的相關數據現實,“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9.1%,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4.29%,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
面對轟轟烈烈的“節能減排行動”,中國民營企業并不占優勢。發展初期的民營企業往往規模小、資金薄、抗風險能力差。而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也給中國民營企業帶來不小的打擊。
以向來以高污染著稱的造紙行業為例,在“十一五”初期,由于難以達到節能減排要求,不少造紙企業關停。整個造紙行業面臨重新洗牌,產能的大幅削弱,導致一時間“洛陽紙貴”。全國南北各大小城市的報紙價格在2008年后“漲聲一片”應為人所記憶,這就是國內小造紙企業面臨困局和進口新聞紙價格飆升的雙重壓力導致的結果。
據了解,2010年底,一些省市為了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加緊對減排重點對象——鋼鐵企業施行更為苛刻的減排要求。以河北省為例,大量以犧牲環境效益而生產價格低廉鋼材的民營鋼企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難以為繼的民營鋼企自愿選擇投靠國企鋼鐵集團。民營企業略顯無奈的抉擇確促進了鋼鐵產業的集中化,2010年是近年來我國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最快的一年。
是義務更是責任
不過,雖在夾縫中生存,中國民營企業在節能減排行動中的表現也并不示弱,反倒是一些“痛定思痛”的企業開始在節能減排中實現了企業轉型,尋找到了新的出路。
在剛剛結束的德班氣候大會上,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的新奧集團,就是一家地地道道的民營企業。“新奧集團是一家積極致力于清潔能源技術開發和應用的創新型清潔能源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響應政府的節能減排政策。”新奧集團公關傳播總監毛建春說。
面對“不少民營企業都視‘節能減排’為滅頂之災”的說法,毛建春并不贊同。他說,中國民營企業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難得的發展機遇,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清潔能源發展的方向,企業是落實規劃的主體,新奧認為民企應對氣候變化責無旁貸,在行動上是積極主動的。”
而很多“不差錢”的知名民營企業,更將節能減排當作自己對社會負責的體現。以宗慶后的娃哈哈為例,娃哈哈是生產水的企業,而根據《科技日報》的報道顯示,娃哈哈卻很節約水。娃哈哈年產飲料1300萬噸,通過技術改造,節約水超1000萬噸;娃哈哈不缺錢卻很省電,通過果奶注塑吹瓶機、大型日精制瓶機油泵、對流水線生產設備的改造,對制瓶過程中釋放的壓縮空氣進行回收利用等項目使得娃哈哈年省電3000多萬度;娃哈哈擅長節煤“發揮余熱”,通過50套冷凝水回收改造項目,全年可節煤10000多噸。
節能減排服務企業崛起
節能減排對民營企業的意義還在于,它在中國催生壯大了一個全新的行業——節能減排服務企業。“你節能,我賺錢”的模式,讓節能減排服務企業和其服務對象實現雙贏。
中新網能源頻道了解到,2010年與2005年相比,節能服務公司從80多家增加到800多家。從業人員從1.6萬人增加到18萬人,節能服務產業規模從47億元增加到840億元。“十一五”期間,節能服務產業拉動社會投資累計超過1800億元。
理想偉業是中國目前近千家環境服務企業大軍中的一員,其董事長朱彬彬表示,現在節能減排行業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境遇,很多節能企業抓住這個機會就能夠迅速成長起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在理想偉業成立不久,就吸引了包括全球最大的戰略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的投資與合作。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學會低碳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詩雨表示:“從國家政策層面說,現在節能減排行業正迎來一個春天。”
而截至目前,這個行業的主要力量絕大多數都來自于民營企業,而企業規模也都不大,90%都是小企業。對于節能減排服務這個朝陽行業,中小民營企業還任重道遠。
碳交易或成全新盈利點
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氣候﹝2011﹞2601號),批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4大直轄市,外加湖北(武漢)、廣東(廣州)、深圳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
在中國還是新鮮事物的碳交易在部分發達國家已經非常成熟。碳排放交易,就是企業被限定了排放額后,如果要多排放,需要購買額度。如果排放的二氧化碳少于計劃,少排的額度,可以用于交易出售。
這對節能減排做得好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項新的利好。在完成自身節能減排任務的同時,還可以將超額完成部分銷售給其他企業,用所獲資金降低自身節能減排成本,或擴大健全節能減排體質和基礎設施。
當政策壓力和經濟動力雙管齊下時,清潔能源行業必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增長點。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